魯政??

摘要:環境設計專業藝術與科學的交融性特點,客觀上需要其專業理論和教學內容上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以便從更為基礎的層面整合多學科、多尺度的環境營造課題。文章從評介模式語言理論所整合的行為學、現象學、語言學和結構主義思想入手,對該理論啟發下的環境設計教學作了思考:(1)以模式語言的環境結構組織方式,組織課堂教學內容,以適應項目化設計實踐的整體協同要求;(2)以模式語言的觀察、分析方法,還原現象學在場體驗的設計方法;(3)從模式語言的既有模式到模式創造,提出了借由模式模仿到反思創新的設計教學思路。
關鍵詞:環境設計;建筑模式語言; 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5)02007804
環境設計作為設計學二級學科下的專業方向,其專業存在的合理性仍在于與其它相關學科相比所具有的獨特性,學界對這些獨特性的認識多集中于專業分野中的“感性與理性”、“藝術與科學”、“人文與工程”等內涵的比較。一些學者認為環境設計的最終歸宿在于“藝術與科學”的大融合,各相關學科最終將走向殊途同歸之路,但融合后的專業特性是否能夠凸顯于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值得我們再思考。此外,專業分野中對設計對象分類的討論會削弱環境設計的專業性,形成所謂宏觀(城鄉規劃)、中觀(園林或建筑)與微觀(室內或陳設)多尺度設計對象的區分,使得環境設計專業既包含但也處于多學科交叉的邊緣,跨界后的內涵整合、重組有待加強。那么,面對環境設計定義的寬廣性和復雜性[1],究竟有哪些理論(知識)能夠在整體上作為專業理論基礎,將多尺度的設計對象通過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方法加以整合呢?這些專業基礎理論是否會對當代環境設計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呢?這正是筆者引出“模式語言”思想,啟發當代環境設計教育的初衷。
一、模式語言思想簡評
模式語言思想最早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結構中心的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提出,該理論的哲學基礎源于對20世紀60
年代功能主義設計思潮的反思,更是對科技至上、精英主義設計、物質環境決定論的反駁。在其出版的一系列學術論著中,不但閃爍著人本主義、原始質樸的美學思想,同時也滲透出作者早年研習數學所具有的嚴謹的邏輯思辨能力。《一種模式語言》作為亞歷山大眾多著作的核心成果,與其它著作相互關聯、互為印證,共同構成了20世紀頗具顛覆性的模式語言理論,對后世影響甚大,其理論主張可概括為:
(一)結構主義的思想基礎亞氏認為,真實的環境世界本身是復雜和多樣化的,但復雜混沌背后的空間組織方式又是有章可循的,局部環境之所以能夠恰如其分地存在于特定的時空中,與其所在的整體環境的組織關系密切。雖然環境由眾多層級和不同尺度的要素構成,但當我們提煉出要素“原子”和“分子”的組織經驗時,曾經發生在不同尺度中的美好環境才有可能再度出現。歷經多年,在基于大量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后,亞力山大在《一種模式語言》一書中提出了從城鎮、社區、鄰里、建筑直至細部構造的253條模式,這些模式一直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伴,代表著有活力的、自下而上的、適度合理的環境單元,并用通俗易通的圖解和文字加以表達[2]。同時,每一模式也可看作構成環境語言系統中的語匯,語匯之間可以依據設計條件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每一模式在尺度上都有助于完善它前面的“較大的”模式,同時也為后面“較小的”模式所補充,從而有助于設計者利用這些模式及其組織關系,在模式語言的語構網絡中重構美好環境,實現建筑的“永恒之道”。不過,相比亞歷山大早期的《形式綜合論》和《環境結構的原子》等偏重數理分析的論著而言,模式語言理論除了延續結構主義思想外,也重視從現象學的真實體驗中把握環境的意義,以達到“結構—人文”合一的理想研究范式。
(二)重視臨場體驗、回歸質樸本真作為模式語言思想的基礎,《建筑的永恒之道》不但在源頭上奠定了《一種模式語言》及其后來學術論著的思想基礎,更重要地是指出了人們認知和踐行“精神家園”的思考方式,那就是重拾曾經淡忘的現場感受、地方建造過程以及根植于場地和內心的歷史情懷。在亞歷山大看來,工業文明之前的城市環境似乎具有更多的“精神特質”,人們自發地、循序漸進地、相互協作地建造著他們的家園,為物質環境注入歸屬感和親和力。而現代主義則倡導設計分工、圖紙替代現場、技術精英主宰設計,導致設計者與使用者、環境與用戶、物質環境與精神家園割裂。亞氏也在其所著《住宅制造》一書中揭示了現代主義生產體系下產生這些隔閡的必然性,并認為,只有對現行生產方式進行根本變革,才能重歸自古以來便存在的設計“永恒之道”。之后,亞歷山大強調設計應始終立足于現場感悟,分析及日常建造經驗的積累,擯棄學院派的抽象說教和功能主義的金科玉律。雖說這些理念在當下看似烏托邦,但其間蘊含的人性關懷,對環境存在本真意義的追求都是難能可貴的。
(三)“徹底”的公眾參與從制度上改良現行生產方式的有效途徑便是引入公眾參與,《俄勒岡實驗》和《林滋小吃店》等成果試圖從實踐上論證公眾參與對塑造有活力環境的重要性,影響了“社區建筑學”和“社區設計”理念的推廣,形成了“使用優先”的設計方法和以建立設計導則為目標的“任務書設計”模式。而亞歷山大提出的253種模式正是以其通俗易懂的圖解語言,以設計導則的方式幫助民眾參與設計和建造。因此,以用戶和使用優先為準則的參與機制不只停留在調研、分析和設計階段,更在于實地的建造階段,公眾參與的徹底性也并非排斥設計師的指導,而是強調公眾參與建造的全程性。唯有此,才有可能協調政府、開發商、設計單位和用戶的多方利益,才有可能保證模式語言思想付諸實施。
(四)具有應變性的模式模式語言不是一些學者所理解的那樣,是僵化封閉的[3]。253種模式在亞歷山大看來只是邁向“永恒之道”的開始,人們只是在開始時以設計導則的方式套用該模式,然后在實踐中逐漸體會并內化為結構關聯、臨場經驗和公眾參與等思想,模式語言指導下的“永恒之道”才能真正實現。此外,使用模式的系統就像使用語言一樣, 有些語言根生于民間,即使是一般的公眾也可以運用自如,能否創造良好的環境并不僅僅在于人們掌握現有語言的多少和熟練程度,更在于是否能因地制宜地根據既有模式進行完善和變通。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人們講出來可以千變萬化, 這樣每個人運用這些模式都不一樣, 可以產生無數不同的形式, 就如同人類語言可以用來創造無窮無盡的句子一樣。一旦人們從初學語法的限制中走出來,根植于現實建造經驗的既有模式便賦予了新的意義,如此隨反復,模式語言的適應性得到了延續。
二、模式語言的教學啟示
(一)結構主義思想促進教學內容整合
面對環境設計的理性與感性、結構與人文、宏觀與微觀的專業特點,除了從上述某個側面建構各個院校的環境設計教育特色外,整體的、基礎性的、具有普適性的教學內容仍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和創新。然而,整體性的過程是要將上述分立的專業特性統一在一定的結構框架內,以形成相應的教學體系。另外,學生習得的知識經驗最終還要用于實踐,而企業(公司)的設計項目一般均具有整體性,各類知識被統一到一個完整的項目下運作。這樣,與學校按課程分解傳授知識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造成了企業項目運作的整體性與學校課程知識分解性的博弈,對以項目制合作為基礎的校企合作影響較大。而在《一種模式語言》中,結構化的設計思想使作者十分看重規劃、建筑(含室內)、園林乃至細部構造等不同空間層次的整合問題,并借由結構化的理論模型融合了感性與理性的對立。從學科專業的發展現實來看,環境藝術設計多年來的跨界與融合已催生出專業發展的包容性,如果將模式語言的設計方法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教學內容將有自然獲得模式語言結構化“基因”的可能。概括起來,在學期項目制實踐教學中,教學內容的整合可分為課程之間的整合和課程內部知識模塊的整合。以居住區環境設計為例,授課內容的編排可與模式語言的空間組織層級相對應(圖1),課程從小區詳細規劃開始,經由園林設計、建筑及室內設計,再到細部構造設計,我們稱這種一般框架為教學的“基本模型”,是描述和指導學期項目教學的基本結構。然而,基本模型結構并不意味著設計及教學過程時序的固化,相反,由于項目設計的整體性,不同空間層級的設計內容是相互滲透和彼此制約的,完全分段式的教學安排顯然不能勝任。例如,設計流程末端的細部構造設計會影響甚至推翻原有的方案設計,園林設計未能與住宅內部需要優質景觀的房間相對應,均會導致上下游設計過程中出現負反饋的情況,而且,現實項目的運作過程可能比教學時的情況更為復雜、多變。因此,除遵循常規教學管理的“自上而下”的“基本模型”外,仍需補充“自下而上”的“修正模型”予以完善,修正模型的意義在于其自由度和靈活性,將來自各個課程的不同知識模塊(模式語言)進行跨時段組合,以靈活介入的方式適時“插入”基本模型之中,由學期項目教學總負責人組織調配,這對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學管理方式提出了新挑戰。
(二)從模式借用到自主創造
設計創新更多是立足于既有成果的繼承、重組和模仿,并在長期的借鑒過程中逐步內化為學生的思考方式和知識技能。模式語言為初學者提供了便于模仿的環境單元,這與大多數初學者經由模仿再到創造的學習過程相似。因此,依照模式語言思想,教學的第一階段可強調借鑒和模仿,學生只需借用既有模式語言或對其稍加改動,便有可能設計出具有活力的環境場所;第二階段應突出學生思辨和重組各類模式語言的能力,以模式語言的評析和反思為主導,逐步替代第一階段的模仿,為創造性地改良既有模式奠定基礎;第三階段是形成設計思想的認識論階段,除了幫助學生運用模式語言理論組織環境系統外,形成模式語言的觀察和思考方式應比掌握既有的模式語言本身更為重要,這種觀察和思考方式就是重視臨場體驗,從真實的自然條件、社會文脈和行為事件中檢驗和創新原有模式語言。因此,經過由模仿上升到設計方法論的過程,不僅是模式語言理論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與學生認知發展的過程相吻合,理論研習與教學實踐的聯姻可藉此形成。
(三)重拾臨場體驗的設計研究方法
設計研究方法除了基于實證主義、人文社會科學的調查、統計分析方法外,個人主觀經驗的積累和體驗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模式語言理論看來,基于個體經驗和理解的現象學方法在強調身體作為環境感知中介的同時,也強調了身體作為設計和建造中介的重要性,而這一點恰恰是當前環境設計教育所日漸缺失的內容。設計中介(工具)在適應現代生產方式的同時,也在簡化或弱化我們觀察、設計及建造的本能,完全借助圖紙或其它新媒介,設計和建造成了純粹的“人—圖”關系或“人—機”對話,潛藏于土地、空氣、山林、雨露和世俗生活的場所情態正被時髦的“設計理論”和工具所替代,最終可能導致作品遠離現實生活,僅存留其作為軀殼的外表形式。因此,從模式語言思想感悟設計教學的真諦在于重拾臨場體驗的設計方法,在適當借用現代設計中介(工具)的同時,在身體與場地、身體與材料、身體與現實建構的過程中回歸環境設計的“永恒之道”。
三、結語
《一種模式語言》曾作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堪薩斯州立大學等知名設計院校的教材,以其環境綜合設計的藝術性和科學性,深刻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設計人,充分證實了好的設計理論同時也是優秀的教學思想源泉和工具 [4]。但客觀地講,亞氏所挑選的253種模式是基于其本人的價值認定和主觀假設,并不一定都具有客觀中立的“科學屬性”,這也為實踐教學導入美學所倡導的公眾參與提供了討論平臺。此外,亞氏卓越成就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學術層面,如何使模式語言理論及其教學實踐迎合市場需求,至今仍是包括亞歷山大本人在內的眾多學者深感困惑的問題,也許,這一超越理論自身“缺陷”的議題,仍需借助全社會設計倫理意識的覺醒和公眾參與機制的健全來加以解決。參考文獻:
[1] 朱馥藝.建筑學之于環境藝術教育[J].裝飾,2004(11):91-92.
[2] [美]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建筑模式語言[M].王聽度,周序鴻,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
[3] 龔銘.擺脫模式——建筑的理解和體驗[J].時代建筑,1993(4):18-20.
[4]李道增,高亦蘭.向《世界建筑》的讀者推薦一本有用的教學參考書[J].世界建筑,1985(3):76-77.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design specialty objectively needs an inclusive framework on its theories and teaching contents because it is a crossdiscipline major that links art to science. It can integrate multidisciplinary work and multi scal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from a basic level. Based on the comments of pattern language theory that combined with behaviors, phenomenology, linguistics and structuralism, the following teaching thinking is presented. 1) With the structured environment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of a pattern language, the teaching content can be a structured process which meets the comprehensive demands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2) with the observation method of a pattern language, a design approach called experience on sit based on phenomenology should be adapted; and 3) from the existing pattern language to creating new ones, a teaching consideration is presented which encourages creativity from former language imita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 design; a pattern language; teaching inspiration
(編輯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