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何亞伯 章夢平??


摘要:
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建立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創新平臺是近幾年土木工程類專業教育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課題。文章從高校建立實踐教學存在的瓶頸入手,提出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對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設計原則、設計方案以及反饋模式的研究,積極探索建立定位合理、教學互動、培養方式立體的實踐創新模式。
關鍵詞:土木工程;實踐教學;校企合作; 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5)02012104
一、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高校土木工程專業非常重視土木工程實習課程教學,然而由于客觀原因,目前實習教學仍然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需求,有待改進和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課堂理論講授與工程實習脫節[1],學生實習的集中安排與實習內容脫節[2];沒有穩定的實習基地[3];施工企業擔心承擔實習學生的安全責任,實習安全問題難以有效解決[4];工程管理人員擔心因實習指導影響正常工作,導致工程現場接待能力很低,實習單位接待意愿低[5];實習時間太短,學生真正參與生產的機會少[6]。
因此,許多高校目前正在積極進行有益的實習教學改革探索,例如:健全課程體系結構,合理安排課程模塊[7];增加工程項目設計、施工性試驗內容[8];建設工程環境 ,培養工程意識[9];校企互惠合作,建立穩固實習基地[10];增設創新實習學分,考核達標后可免修其他課程[11]。在實習操作過程中,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力求實習的實效性,利用參觀的空余時間,結合實習內容安排學生觀看有關錄像片,如一幢建筑物基礎工程、主體施工、屋面工程、抹灰工程等,利用電化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對工程的感性認識[12]。滾動頂崗實習是學校根據企業的生產周期或結算周期(通常以年為單位),將若干個平行班先后、有序地安排到同一生產企業頂崗實習,使合作企業在某個時期自始至終都有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實習學生[13]。尋找可聯合開展生產實習的合作單位,以此為基礎聯系各實習單位。只有實現學校與各實習單位互惠互贏,才能有利于生產實習的開展,保證實習質量,促進產學研的發展[14]。
但由于我國高等院校實踐教學的時間不長,學校與企業、政府之間還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合作機制。特別是企業,雖然擔憂缺乏高素質人才,但卻沒有參與共同培養人才的動力。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風險承擔機制還不健全,加上教育經費的不足,直接導致實踐教學的各種設施不足和條件達不到要求,以致實踐教學多半虎頭蛇尾,效果不是很明顯。
二、校企合作模式創新設計
(一)設計原則
1.以學校為主導和監督的原則
校企合作必須嚴格按照正規企業的真實情況進行設計,可以引進正規企業入駐,但是必須要以學校為主導,學校要監督其運轉。如果以企業為主導,那么在今后的運作過程中可能會只顧盈利水平,而忽略人才培養。
2.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原則
只有校企深度合作、產教融合,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真實項目的鍛煉機會,才能讓企業深度參與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也能讓學校的全職教師有更多機會帶領學生參與企業生產實踐。一方面鍛煉了教師,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生產實踐。這是學校、企業、學生三方面的共贏。
3.市場化運作的原則
第一,校企合作是要參與真實的社會生產實踐,既然有企業參與,所以必須市場化;第二,只有參與市場,才能讓學生真實融入生產實踐,更好地培養其職業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第三,只有市場化運作,才能為企業創造利潤,這樣的合作才是長久穩定的合作。
(二)設計方案
1.硬件環境設計
(1)模擬企業化環境特色教學場所,學生在此區域嚴格按照公司化模式進行管理,在學校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技能。
(2)作為社會服務的場所,把教師個人承接的和系里承接的工程設計、工程造價咨詢等業務納入系里統一管理,規范社會服務管理,提高社會服務水平,擴大社會服務規范,提高社會服務收入,同時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以此方式最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的目的,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到實際工程項目。
(3)設立“校中廠”的場所,目前已與幾家設計院和造價咨詢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企業化環境的辦公場所裝修完畢后,引進部分企業,企業的業務可以由教師和學生參與完成,企業的工程師可以作為高校的兼職教師。
2.教學課程設計
(1) 構建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學體系。進一步優化已有的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內容,建立“教學—實習—能力”的遞進式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配套多的實踐教學科目,切實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即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分“三層次”,見表1。
(2)構建基于實習模式教學體系的課程群組,以實習驅動教學。在實習教學體系完成的基礎上,構建工程實踐能力訓練的實習類課程群組。某一具體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知識的學習應落實到某一或某些課程或課外活動中,做到強調綜合、強化實習、注重能力,實現“產學結合”,見表2。
通過課程群組的優化,將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這些時間長、要求高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以小組形式安排到土木工程建設單位進行。在實踐中參與施工、管理、設計等工作,并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多種專業技術知識解決施工技術、生產組織、工程管理等問題。
3.運行制度設計
建立雙向選擇制度和監管考核制度。
首先,可以從每個專業中選拔30名左右的優秀學生成立“卓越工程師班”。參加雙向選擇面試的學生,必須是專業必修課成績在年級排名前30的學生。卓越工程師班的學生,必須選擇1名校內教師或者校外工程師為“導師”,每位學生將會在導師的直接指導下,完成各種培訓和生產任務。
其次,學校在高水平教師投入實習指導方面應給以積極的鼓勵和激勵措施。建立健全校內外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實習過程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共同承擔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工作。造就一批能適應工程教育、由學院專業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的創新意識強、動手能力強的相對穩定的工程實踐教育教師隊伍。這支教師隊伍通過互訪、交流等共同解決工程實踐問題或是課程問題,同時給學生授課、進行學術和實習講座等。
雙向選擇后,學校將會為卓越班學生提供各種培訓、省級國家級技能競賽、企業考察、工地參觀、公司實習等各種機會。學生完成模擬或者真實生產任務后,可以獲得院系頒發的技能證書,獲得相應技能證書的,可以申請免修相應的專業課。學生順利完成培訓和工作任務的,優先推薦就業單位。完成學習任務成績優秀的,可以獲得“實踐教學專項獎學金”。完成真實生產任務有收益的學員將會獲得部分生產獎學金。沒有按照要求完成培訓或者生產任務的,將退出特色班。學生的一切培訓均免費,系里給予“導師”一定的工作經費補貼,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生獲得各種成果,院系將給予導師相應的獎勵。校外導師由學院頒發兼職教師聘書。
對學生的考核。在企業環境下,學生除了平常上課時間外,一律嚴格以公司上班的形式在企業化環境中進行學習、調整,完成各項生產任務。所以學校設計了統一考勤規則說明與簽名承諾制度。各導師要給學生強調考勤規則(含平時分計算規則),由學生在《學生上課出勤承諾書》上簽名承諾,在每學期末,任課教師把《學生上課出勤承諾書》統一交由教學工作辦公室,統一考勤次數。要求所有導師每天對學生進行考勤(或者在企業化環境下安裝打卡設備,學員按照公司員工上班打卡的形式進行打卡考勤),考勤記錄與統計表在學期末交由教學工作辦公室統一考勤規則。遲到15分鐘(含)以內計為曠課0.5次,遲到15分鐘以上計為曠課1次。曠課次數達到任課教師考勤次數三分之一以上(含三分之一)的學生,取消其成績認定的資格。
對教師的考核。由系里對教師進行年度考核,系里給予學生的導師一定的工作經費補貼,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生獲得各種獎勵或者成果的,系里將給予導師相應的獎勵。校外的導師,由我系頒發兼職教師聘書。學生獲得突出成績的,由系里給予相應獎勵。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導師的實踐教學資格。
此外,通過成立督導小組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加強過程控制,利用信息反饋制定實習模式的質量標準和監控體系,建立多層面、立體化、運行有效的實習模式質量監控體系,完善從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到畢業實習的過程監控,建立人才質量的評估系統。如歷屆畢業生的現狀調查、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等(圖1)。
三、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成效
(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
通過改革后反饋,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同時督促學生發現學習中的不足和薄弱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經常采用自學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不僅提高了自學能力,而且對知識之間的聯系和感悟大大加深,從而提高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改革促進了學風建設,增強了學生學習意識,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課后提問的學生多了,所提的問題中有探索性的問題多了,上課出勤率高了,在學生提交的作業中能發現的閃光點多了,作業、測驗題的正確率提高了。通過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成績比較,學生進步顯著。這些現象表明,改革的探索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研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方法是有效的。
(二) 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
傳統模式只能按照課表按部就班地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踐,而二者之間通常不是同步進行,一般要間隔較長的時間,效果自然不理想。在新模式的指導下,實踐內容涉及土木工程各個領域的設計、施工、管理工程項目,學生大開眼界,見識了先進的施工設備和高效的施工方法,成熟的管理措施,先進的設計理念,超前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今后學習和工作建立了更明確的目標。
(三)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增強
校企合作模式使學生融入一個集體中,學知識、學實踐、學合作,促進學生養成適合集體生產的自我管理習慣,增強了責任感。學生收獲很大,其中最大的體會是懂得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優秀人才,明白了儲備豐富技能的必要性。
四、結語
實踐教學中校企合作模式對卓越工程師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實現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根據“卓越計劃”的基本原則,其創新型實習模式必須堅持產學結合的導向。因此,無論從實習教學內容的設置,還是從實習環節的安排,創新型實習模式都應當突出自身的特色,適應培養目標。參考文獻:
[1] 邊晶梅,白泉.工程施工課程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113-116.
[2] 任振華,曾憲桃.基于卓越人才培養的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18-19.
[3] 張海玲.淺談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價值工程,2014 (1):261-262.
[4] 徐士代.全民教育視野下土木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模型構建[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1):140-144.
[5] 伍毅敏.土木工程生產實習的虛實結合模式及平臺建設——以隧道工程生產實習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3(19):196-199.
[6] 鄧夕勝,柳軍,王澤根.土木工程生產實習面臨的問題及改革探討[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S2):128-131.
[7] 牛軍宜,郭聲波,徐福衛.“卓越工程師計劃”下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匯,2014(1):72-74.
[8] 孫家瑛.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15):3-4.
[9] 徐亮,竇立軍.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實習模式改革與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26(3):96-97.
[10]崔詩才.土木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的改革探索[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5(4):107-110.
[11]陳慕杰,陳宜虎.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實施方案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15):215-216.
[12]宿曉萍,王德君.土木工程專業系列工程實習的改革探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2):118-120.
[13]張弘,朱劍萍.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土木工程類專業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2(10):85-87.
[14]張寶剛,馮傳平,匡 穎,等.卓越工程師教育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模式初探[J].中國地質教育,2013(4):9-12.
Abstract:
Improving the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establish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platform are critical problems of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We analyzed the difficulties of establishing practic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proposed a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We researched on the design principle, the design scheme, and patterns of feedback of the mode, to establish a practice innovation model with a reasonable positioning, an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threedimensional training methods.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innovation
(編輯周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