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環
[摘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深刻的闡發,突出地強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獨立性,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和根基性問題,對于我國公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 習近平講話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自主性與根基性
[中圖分類號]B8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4)05-0016-05
本文擬以《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本為中心,結合習近平近年來的相關論述,從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主性、根基性、堅持文化的自主性與根基性三個方面,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主性
在《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話中,習近平首先參照儒學經典《大學》闡發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基本框架,并強調:“價值觀是人類在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產生與發揮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由于其自然條件和發展歷程不同,產生和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也各有特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也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筆者認為,這一論斷不僅從理論上闡發了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問題,而且從實踐上明確了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主性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目標的極端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同樣也已經為我國不少文化學者所認識到了。例如,湯一介就說過:我們要重建道德和價值觀念,不能拋棄自己的傳統。“我們當然要吸收其他的優秀文化,你民族的根扎得越深,你的吸收能力就越強。”此外,樓宇烈、姜義華等也對此發表過類似的看法。這一切說明,盡管各位學者的視角有所差別,但都認同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至于這些學者為什么如此堅定地倡導在堅持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其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這是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逐步走向偉大復興的曲折道路和光明前景密切相關的。毋庸諱言,一百多年來,面對西方強勢文化的挑戰,我國曾經出現過一種“民族文化主體性”消失的過程,導致在今天的中國人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越來越少。當然,另一方面,近代以來的中國志士仁人,在奮斗中也很快地開始覺悟,在本民族和文明中找錯,是必須的,但只是找錯,又是不行的。特別令人欣慰的是,隨著改革開放歷史性成就的取得,中國人的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意識已經大為增強。
進一步說,關于堅持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的重要性,我們還可從20世紀西方世界的一位文化和道德偉人施韋澤(AlbertSchweitzer,1875—1965)的論述中獲得有益啟示:“盡管孔子與一個時代的潮流不相一致,但未來仍然屬于他……由孔子一手創造的思想還沒有達到它最完全的發揮……如果設想一下中國思想的明天,那么它必然是一個從孔子學說出發的通過實現其開始具有的各種可能性并將其中蘊含的所有生機和活力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的有所革新的思想……對孔子精神做符合時代精神的革新意味著精神和倫理文化對于物質主義文化的一次勝利,它將不僅對于中國,甚至對于全世界都有著重大的意義。”要知道,施韋澤寫下這些話語的歲月正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1939/1940年,不太容易引起國人共鳴。而在中華文化已經出現復興曙光的今天,我們必須承認:這確實是一種高瞻遠矚的預見!
有了這么一個背景,我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習近平的論斷:“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們13億多人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實現中國夢,必須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而這‘三個自信需要我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定作支撐。”這就是說,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在于“文化自信”、核心價值觀自信,特別是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即對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的自信。對國家、民族或政黨而言,文化自信不僅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因素,而且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歷史性成就的取得,就文化和價值觀建設而言,可以說正是這一自信的成果。當然,由于“民族文化主體性”消失過程的長期影響,導致許多人還不能夠及時地認識到這一點。而必須明確的足,明在的實踐和理論條件已經允許并不斷要求我們,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過程中自覺地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中國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
必須指出的是,在近年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支點(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時代精神)的論述中,習近平重點和反復強調了“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獨立性”問題:“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筆者認為,這些闡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集中體現,是一種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化現象。這么說的根據在于,在當代全球化的生活和思想語境中,我們不僅應該從中華民族和國家的以道德價值為核心的精神獨立性的角度來理解堅持核心價值觀之文化自主性的重要性,而且應該自覺地認識到,堅持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主性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具有根本性意義。因為經過一百多年的艱難曲折和奮斗犧牲,盡管我們已經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國夢”的目標,但在這關鍵時刻,如果不能堅持和發揚光大“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自己的精神獨立性”,我們就仍然有可能喪失大好的歷史性機遇。
二、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性
習近平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的強調不僅在理論上是極為深刻的,而且對于全球化條件下的我國核心價值觀建設也具有極明確的現實針對性。毫無疑問,在西方文化以“普世價值”的強勢“橫決”世界的時代,中國人如果缺乏“文化自信”,特別是缺乏對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的自信,那么是不可能確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必需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就像一個人如果缺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性信念,那么其腦子就會一片空白,成為西方思想的“跑馬場”,或者為這種西方思想所支配,或者為那種西方思想所支配,或者一輩子禁錮在某種西方思想中,而不可能自覺地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做到“西為中用”、“洋為中用”。一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訓是極為慘痛的。現在,習近平強調“三個自信”需要我們以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定作支撐,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堅定和明確地強調了堅持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標志著近代以來中國人合理地處理“古今中外”思想之關系的努力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如果說,對于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的強調,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性和獨特性,即中國人“自己的精神獨立性”問題;那么,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根基性的強調,則是為了解決培植其“生命力”和發揮其“影響力”問題:“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眾所周知,在現代世界中,各種社會生活既有世界性和人類性的一面,也有國家性和民族性的一面;與科學技術、經濟(器物文化)和政治(制度文化)生活等相比,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生活(精神文化)與本國和本民族傳統的聯系顯然是最為緊密的。這就是說,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生活當然有其世界性和人類性,但由于與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習俗、禮儀舉止、價值觀念以及心理語言和信仰認同等直接和深度相關,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生活的國家和民族相關性則又是科學技術、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的引進、借鑒和移植等所不可比擬的。因此,為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和發揮其“影響力”,就要特別關注其民族和國家之文化根基性。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創造和傳承下來豐富的優秀文化傳統。一方面,隨著實踐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們要創造更為先進的文化。另一方面,在歷史進程中凝聚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決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成落后的東西。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地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聯系習近平2013年11月下旬考察曲阜孔府、視察孔子研究院的里程碑意義:“我這次來曲阜,就是表明中央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作為一次對傳統尋根問道的文化之旅,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首次在孔子家鄉以最鮮明的姿態和話語表明了對孔子儒學和中華文化的敬重、熱愛與深刻理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根基性的認識。因此,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苦難和奮斗之后,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關鍵時刻,我們要更自覺地認識到“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的道理。
關于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性之重要性,如果我們考察一下中國著名思想家的一些論述,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例如,梁啟超早在寫作《新民說·論私德》時就指出:“今欲以一新道德易國民,必非徒以區區泰西學說所能為力也,即盡讀梭格拉底、柏拉圖、康德、黑智兒(黑格爾)之書,謂其有‘新道德學也則可,謂其有‘新道德也則不可……茍欲行道德也,則因于社會性質不同,而各有所受,其先哲之微言,祖宗之芳躅,隨此冥然之軀殼,以遺傳于我躬,斯乃一社會所以為養也。一旦突然欲以他社會之所養者養我,談何容易耶?”聯想到我國當代社會道德建設和倫理學的發展過程,盡管有些做法和說法也堅持了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性,并取得了相當的效果,但毋庸諱言,由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的認識不夠,當前整個道德建設之努力的效果還是不能令人滿意。至于倫理學學科的建設,在開始擺脫蘇聯倫理學教科書模式的影響之后,不少學者又受制于以美國教科書為代表的西方倫理思維框架。在習近平倡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性和靈魂性之后,道德建設和倫理學工作者就應該自覺地為確立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性而努力了。
為堅持文化的自主性與根基性,我們首先必須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對此,習近平從五千年前延續發展至今的悠久文明之“獨特性”,從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看待人生、看待社會、看待世界)的基本關系方面的獨特價值體系,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還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的“和諧性”來界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這不僅為我們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過程中,與當代中國學術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內涵所作的各種解讀匯合在一起,為把握和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和根基性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而且也為我們真正做到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典范的方法。
三、堅持文化的自主性與根基性
鑒于這些年來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國際上一些人提出了所謂“中國威脅論”的情況,習近平莊嚴宣告: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愿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中國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顯然,如此闡發和堅持“協和萬邦的國際觀”,不僅在實踐上有利于當今世界和平,而且在理論上有利于我們在宇宙觀、社會觀、道德觀的基礎上加上國際觀這一環節,形成完整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內涵的觀念系統。
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問題而言,在微觀個人方面比較明確,應該以習近平在《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話中關于廣大青年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以下幾點上下功夫的要求為準。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知識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要勤于學習、敏于求知,形成自己的見解,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道德之于個人、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們付出的辛勞才能結出果實。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于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四是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顯然,上述四點要求不僅適用于青年人,特別是青年學生,而且其精神實質也適用于我國各年齡段和各階層的人士。
至于如何在宏觀社會方面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于涉及多方面的問題,其方法就比較復雜,習近平也看到了這一問題。為此,2013年8月19日他提出了“四個講清楚”的基本方法:“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筆者認為,這里的關鍵在于講清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源泉。
進一步說,作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方法的“四個講清楚”原則的提出,實際上涉及一個強調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和國家之文化自主性與根基性的歷史觀問題。近代以來,隨著西方“進化”、“演進”、“發展”歷史觀的引進,啟發了中國人追趕現代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但種種西方中心論歷史觀的流行也導致了我國“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消失,至今仍然困擾著我國的文化建設,特別是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因此,為了真正做到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就有必要反思和批判近代以來支配了許多人歷史思考的西方中心論歷史觀。十分值得重視的是,習近平已經對這一問題作了深刻的闡發:“世界是多向度發展的,世界歷史更不是單線式前進的。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否則的話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后果。”顯然,習近平強調不能脫離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去認識中國,強調世界是多向度發展的,世界歷史更不是單線式前進的觀念,確實為我們堅持“四個講清楚”的基本方法提供了歷史觀基礎。
有了這一否定西方中心論的單線式前進的近代世界歷史觀的思想觀念,自覺地基于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去認識中國,即基于中華民族過去、現在和面向可大可久之未來的獨一無二、連綿不斷的生存發展的命運去認識中國,我們就有可能比較容易地掌握“四個講清楚”的基本方法,并通過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支點之間的有機統一(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指導和目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主體和根基,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是借鑒和手段、時代精神是標志和趨勢),真正做到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真正做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