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盛萍
[摘要]加強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為規范體系建設,不僅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廣大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使之內化于心、外踐于行的重要途徑,也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推動解決“城市病”的迫切任務。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為規范體系以“愛國、誠信、節約、友善、守法、環保”等理念為內核,突出禮儀、環境、秩序、服務、觀賞、網絡六大領域。當前形勢下,應以《首都市民文明公約》的貫徹落實為統領,進一步推進道德實踐活動和制度文明建設,積極培養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為養成的良好風尚。
[關鍵詞] 首都市民 公共文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B8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4)05-0146-03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加強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為規范體系建設,不僅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廣大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使之內化于心、外踐于行的重要途徑,也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推動解決大氣污染、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臟亂等“城市病”的迫切任務。
一、當前加強公共文明行為規范體系建設的意義
(一)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大眾化、日常化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公共文明行為規范是人們在公共生活領域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它不僅約束和規范人的行為,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而且更是一種精神引領和道德教化,告訴人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不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建立公共文明行為規范體系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大眾化、日常化的重要途徑。
(二)有助于強化市民在公共生活中的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
社會有序運轉需要社會成員具有高度的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而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的形成又需要社會成員在日常生活中經歷長期的培養。公共文明行為規范體系不僅是一套市民公共行為習慣導向體系,更是一套市民公共行為選擇的命令體系。它把德治與法治結合起來,既為市民進行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提供了一定的標準,也使市民在遵循規范的同時強化了規則意識和紀律精神。
(三)有助于推進首都“城市病”的綜合治理
要治理北京的“城市病”,既要靠控制人口規模、疏解城市功能、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政府主導行為,更要發揮廣大市民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保護環境、文明綠色出行等公共文明創建活動。要充分發揮社會規范在協調社會關系、保障群眾利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自律、他律、互律,使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的行為符合社會公共行為準則,從而推動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四)有助于發揚光大中國優秀的禮文化傳統,提升市民文明素質
中國禮文化是以仁愛禮讓精神為內核、以滲透于日常生活的禮儀規范和制度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形態,其主要功能是將核心價值觀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形成一整套教化百姓的禮儀規范,從而實現潛移默化、易風化俗的功能。建立公共文明行為規范體系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遵德守禮、誠信友愛、互尊互愛等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市民文明素質的重要途徑。
二、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為規范體系的內核和基本內容
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為規范體系以“愛國、誠信、節約、友善、守法、環保”等理念為內核,以積極倡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理解、關愛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相處為基本精神,以推進實施禮儀、環境、秩序、服務、觀賞、網絡六大領域的文明行為規范為基本內容。整個規范體系的建立以《首都市民公共文明行為規范總則》為統領,針對目前首都公共生活領域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制定具體場域的文明行為規范細則。
(一)突出“愛國、誠信、節約、友善、守法、環保”理念
首都無小事,首都市民的文明素質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形象。首都市民要從“愛國”的高度認識公共生活領域文明行為的重要性,自覺將愛國熱情轉化為提升自身文明素質、維護首都文明形象的具體行動。
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世之本。在現代生活中,公共生活秩序不僅要求個人誠信,更需要以系統信任為保障和前提,通過法律和規則來保障信任。
節約不僅是個人美德,更是構建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公共資源的公共性、有限性要求人們必須具有節約意識,保護資源,力避各種浪費。
友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尊互愛、和諧相處的美德。友善的核心內涵是利他精神,即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必須把平等待人、尊重關愛他人作為公共文明行為規范的基本道德要求,在全社會倡行與人為善,使與人為善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氛圍。
守法是文明社會的底線,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公民的基本行為準則。法律規范是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凡法律所禁止的,一定是道德所不提倡的;凡道德所倡導的,其必然不違背法律的精神。只有守法,才可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一個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不道德的人。
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社會、國家的問題,而且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二)突出禮儀、環境、秩序、服務、觀賞、網絡六大領域
一是大力倡導熱情好客、友善禮貌的行為規范,建設禮儀文明。強調禮儀文明,不僅在于引導廣大市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努力做到謙敬守禮、敬讓他人,也是引導廣大市民增強對禮儀文明所崇尚的和諧秩序的重視,是建立相互尊重、友善、合作和信任的人際關系的必然要求。
二是大力倡導講究衛生、愛護環境的行為規范,建設環境文明。近年來,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臨的資源環境制約問題也日益突出,與此同時,亂吐亂扔、垃圾不分類等不文明現象依然較為嚴重。因此,必須制訂公共生活環境層面的行為規范,大力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促進廣大市民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從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文明養犬等具體事情做起,建設美麗北京、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