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帥
摘 要 教育的生態功能在教育的社會功能中的地位一直得不到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與人們對教育的生態功能的作用時間的偏見有關。本文從教育的生態功能對主體的人以及客體的環境的影響兩方面對教育的生態功能進行歷史考察,以期喚醒教育研究者對教育的生態功能以及其價值的重新認識。
關鍵詞 教育 生態功能 歷史考察
中圖分類號:G40-01?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3.004
Historical Survey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Education
ZHONG Shuai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Educational ecological function has been lack of attention i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which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people's bias on the existing time of it to some exte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act of educational ecological function on human of subject and environment of object in order to arose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wareness of educational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value.
Key words education; ecological function; historical survey
教育的社會功能分為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功能,雖然生態功能近幾年也有學者提出來,但是其地位并沒有得到重視。對于教育功能的界定,筆者認可胡貴勇(2003)提出的定義,即“所謂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在與人及周圍環境交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主體的人及‘客體的環境所發揮的有利作用。”①這種作用是長期的、持續的,不是在僅在某個特定的時期所表現出來的些許影響。
有些人認為教育的生態功能不足以加入教育的社會功能系統中,因為教育的生態功能只是在工業革命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達到了必須要用教育給予人們警醒的時候才出現的。其實不然,教育的生態功能在歷史上已經存在了數千年,筆者將從主體的人以及客體的環境兩方面對教育的生態功能進行一個具體的歷史考察,論述教育的生態功能的地位。
1 主體的人
教育的生態功能在主體的人方面表現為教育對人口的影響,分為人口素質、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以及人口流動四方面。
1.1 提高人口素質
人類在歷史演進中人口素質發生了最明顯的變化,其思想素質、文化素質以及身體素質都得到了質的飛躍。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質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且不說原始社會中的母系社會,就是在商朝的時候,為了保持某種商業行為的流傳,商朝人一直堅持族內結婚,不與外族通婚,這種近親繁衍的做法自然使得人口素質嚴重下降。即使到了春秋時期,宋國也是實行的族內通婚,甚至還被其他諸侯國所嘲笑。現代遺傳學的知識告訴我們,近親結婚會導致新生兒的基因發生突變,產生一些嚴重的遺傳病。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這種常識教育使得人們不再近親結婚,從而提高了人口的素質。
1.2 控制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導致生態破壞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自然資源被消耗的速度也會隨之加快,再加上人類對自然的一些破壞性行為,生態系統的平衡性便會被打破,產生嚴重的生態問題。歷史上我國一直是一個人口大國,據史書記載,在宋朝我國人口就有1億之多,乾隆十六年,人口已經突破了2億。②新中國成立后,人口數量呈爆炸性增長,直到20世紀7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的提出,我國的人口才逐步得到控制,通過教育,晚婚晚育的思想深入到國民內心,“優生優育”逐步替代“多生多育”,人口數量得到根本的控制。
1.3 改善人口結構
“重男輕女”是中國傳統社會中人口結構的一個明顯的特征。自人類進入父系氏族公社起,中國便進入了重男輕女的時代。男性因為有著生產力以及戰斗力而有著崇高的地位,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是男性。③而女性,則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而存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在封建社會傳播了數千年,在明清時期發展到了頂峰。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男女平等的思想被提出,重男輕女的現象才得以改善,男女比例結構才得以趨于正常化。
“學在官府”是中國傳統社會中人口結構的又一個重要特征。自西周起,奴隸社會的官府就壟斷了學校教育和學術文化,教育是屬于貴族的,而平民百姓不能夠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隨著奴隸制度的瓦解,私學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興起,教育在平民百姓中逐漸成為可能,百姓文化水平逐漸提高,兒童教育也逐漸得以普及。自此中國人口受教育程度結構逐步得到改善,向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發展。
1.4 促進人口流動
當代高等教育體制促進著大學生這個群體在不同的城市間進行流動,大學生要想讀一所好的高校,就必須從自己的戶籍所在城市流動到高校所在城市。其實這個現象在歷史上一直存在。春秋戰國私學興起的時候,很多有識之士為了能夠向一些名家學習知識和品德,不惜從自己的地區遷移到一些名家所在的地區。甚至有些人為了能夠得到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多次遷移,“孟母三遷”就是這種現象的典型例子。
2 客體的環境
教育的生態功能在客體的環境方面表現為人類保護環境的意識,筆者將人類保護環境的意識分為萌芽階段、覺醒階段以及興起階段。
2.1 萌芽階段
自人類產生到工業革命的出現為教育的生態功能之萌芽階段。大約在170萬年前,人類開始使用火,也從這個時候起開始對自然產生了破壞。但是這個時候的環境問題并不突出,教育的生態功能之萌芽并不顯著,農業社會的出現才加速了其萌芽的產生。動植物及水資源在農業活動的作用下開始產生較為嚴重的破壞,進而引發了人類對環境保護的反思。《詩經》中記載,“懷柔百川,及河喬岳”。這句話是說,河流山川是盛產資源的地方,因此要祭祀。可見古人早就因為自然能夠生產資源而有保護自然的覺悟了。從周代開始,人們已經有意識地在利用自然的時候保護生態環境。西周頒布的《伐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今者,死無赦。”這是人類較早地將保護生態環境法令化。先秦時期將這種思想發展得更加自覺化、清晰化和系統化,齊相管仲推行的“富國強兵”政策中,十分注重山林川澤的管理及生物資源的保護,有一整套保護自然環境的思想。唐宋和明朝在繼承先秦思想的基礎上,擴大了對自然環境的管理范圍,不僅包含山林川澤、苑圃、打獵,還包括了城市綠化、郊祠神壇、五岳名山等,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2.2 覺醒階段
自工業革命的出現到南極臭氧層空洞的發現為教育的生態功能之覺醒階段。工業革命是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起點,自工業革命起一系列生態問題開始出現。1930年在比利時發生的馬斯河谷事件拉開了生態環境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帷幕,隨后依次出現了多諾拉事件等嚴重公害事件。嚴重的生態破壞問題開始引起人們的反思,1962年蕾切爾·卡遜女士推出《寂靜的春天》一書,初步揭示了環境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提出了工業革命時期社會所面臨的生態破壞問題。此書一經出版便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軒然大波,蕾切爾·卡遜也被視為現代環境主義的先驅。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舉行的“地球日”游行活動推動了教育的生態功能的進一步發展,它更直接促進了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召開,這是人類首次對保護環境進行研討的國際性會議,是世界環境保護史上第一個里程碑,至此教育的生態功能得以覺醒。
2.3 興起階段
自南極臭氧層空洞的發現至今為教育的生態功能之興起階段。法曼于1984年在南極哈雷灣觀測站發現了臭氧層空洞,并于1985年在Nature雜志刊出了他的發現。④該發現直接促進了環境保護的第二個里程碑——里約熱內盧會議的召開,會議討論了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以及酸雨這三個重要的生態問題,第一次將環境、經濟和社會這三個要素并舉,提倡世界各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會議后,很多環保人士發起促成了一些非盈利組織,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席布倫特蘭等著名人士發起的“環境論壇”活動便是其中有影響力的一個。2002年8月26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該會議被列為環境保護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因為此次會議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確定為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提出消除貧困、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一系列目標。⑤每一次重要會議和活動的舉辦都會給人類以警醒的教育意義,教育的生態功能在一次次會議和活動中不斷興起。
3 小結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系列建設當中,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提升教育的生態功能地位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從本質上促進教育的生態功能理念深入到教育教學工作者的思想當中,從而對受教育者產生深遠的影響。之所以對教育的生態功能進行歷史考察,是希望教育研究者們能夠對教育的生態功能有著清晰而端正的認識,并重視教育的生態功能的實際價值,在實踐中運用這種價值以推動社會良性發展,在發展中與自然和諧相處。
注釋
① 胡貴勇. 教育功能:詮釋,梳理[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8:1-4.
② 陳俊香,陳曉梅. 我國控制人口數量的成就和問題[J]. 社會科學論壇,2005,07:45-47.
③ 陳丹.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增長與傳統社會結構[J]. 山東社會科學,2002,03:124-126.
④ 曹力佳,曹怡之.南極臭氧層空洞的發現及其啟示[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14:180-182.
⑤ 呂文林. 人類環境保護史上的三個里程碑[J]. 國外理論動態,2003,0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