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語軒 張翠萍 王垠
摘 要 國內外語界對于大學生思辨能力“缺席”早有研究,從1998年黃源深提出這一觀點至今已有十幾年的時間,但這一問題仍未解決,思維“缺席”在當今的大學生身上仍舊十分常見。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多注重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如在寫作、辯論和演講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但尚未有研究分析造成思辨能力缺席的原因。筆者認為,如果不找到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其他方法就猶如隔靴搔癢,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因此,本文則著重分析造成思辨能力“缺席”的原因,希望喚起教育界對于思辨能力的重視,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習西方先進的思辨能力,將二者結合起來改變目前英語教學的困境,重新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
關鍵詞 軟實力 思辨能力 缺席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3.014
Neglected Soft Power in English Learning
——Reason of Abse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ZHANG Yuxuan, ZHANG Cuiping, WANG Y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College of Science, The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25)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abse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China can date back to the year 1998; however, the problem remains unsolved today.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mainly focus on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such as implementing reform in writing, debating and speaking classes. But the reason of abse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has not been discussed yet. The author holds that if the reason is unclear, the problem will never be effectively resolved. Thu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reason of abse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hope of combining English learning with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so as to stimulating the interesting of learning English.
Key words soft power; critical thinking; absence
0 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一直關注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技能的培養及,卻鮮少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批判性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盡管許多外語專家學者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也做了大量相關研究,但始終收效甚微。有鑒于此,本文嘗試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希望引起教育界對于思辨能力的重視,將思辨能力培養與外語教學結合起來,對外語教學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1 思辨能力的定義
“思辨能力”源于英語“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根據P.A.Facione認為思辨能力包括六種認知能力: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解釋和自我調節。①文秋芳在認知能力之外又加上了情感特質,認為思辨能力是人的認知能力和情感特質的統一體,認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評價等3項技能,情感特質包括好奇、開放、自信、正直和堅毅等5種性格特征。②國內外對于思辨能力的定義和研究盡管不統一,但也有其共性,但簡言之,思辨能力就是能夠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質疑評價的能力,其重點就在于敢于進行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敢于獨立思考。
2 被忽視的“軟實力”思辨能力
大學英語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大學英語存在的必要性一直存在爭議,除了個別需要進入外企和出國留學的學生之外,大部分學生都信奉“外語無用論”,認為在大學學習英語的唯一目的就是過四六級,但并不認為外語學習能給自己帶來其他好處。因此,學生普遍學外語興趣不高。據蔡基剛對全國289 所高校1282名教師的調查,學習英語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占42.8%。蔡基剛這主要是由于教學目標定位錯誤。③筆者認為,這種現象主要還是因為學生認為學習外語作用不大,沒有學習的動力。實際上,我國的學生在學習時功利心較重,只愿意學習對自己找工作有用的科目,這也無可厚非。但是,什么是真正有用的科目?在個人今后的發展中,專業知識固然重要,然而從長期來看,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各種“軟實力”在個人的工作發展中其實也起著絕不容忽視的作用。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一個缺乏思辨能力的人將很難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
3 造成非英語專業大學生思辨能力缺席的主要原因
3.1 社會、學校重視不足
西方國家對大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非常重視,國外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都把思辨能力培養放在首要位置。例如哈佛大學和劍橋大學都將思辨能力的培養當作整個大學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當代西方的大學里甚至專門成立了研究中心, 來研究思辨能力的構成要素、測驗量具與培養途徑。美國政府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將其列為大學教育目標,且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測評體系。④
從古希臘到當代,西方教育一直都十分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但我國教育界對于思辨能力的培養卻不甚重視。除了少數外語界的專家提出了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之外,相關部門和教育界卻鮮少提及“思辨能力”這一字眼。
3.2 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必然產物
自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首次提出“素質教育”這一概念以來,素質教育已經走過了十幾個年頭,但是平心而論,盡管中國學生的素質有了較大提高,但是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舊有很大差距。筆者認為,我國的素質教育有一些認識的誤區,素質教育并不是指單純地培養孩子的各種才藝,還應該包括更廣泛的內容,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不管承認與否,應試成了絕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動力。⑤和中國相比,歐美國家對于學生的各種“軟實力”尤其是思維能力則相當重視。而中國學生在應試教育下思維普遍僵化,只研究也只懂得如何在考試中得到高分,思辨能力極為低下。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習歐美國家先進的思辨教育。
3.3 外語教學定位不明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最大的問題在于其目標和定位的模糊,⑥學生只知考四六級,不知英語學習還有何種目的,教師也在教學上感到十分困惑,除了單詞語法寫作這些基本知識以外不知道要教什么。在課程設置方面,目前大多數學校開設的公共英語課程內容單調,基本只有讀寫和聽說這些基本技能,選修課更是少之又少。根據王守仁、王海嘯在2011年的調查, 80%以上的非“211工程”大學沒有開設或只開設4 門以下的選修課程;而“985”高校,開設9門以上選修課程的也只占總數的一半。⑦大多數學校的英語考試也都是參照四六級考試,只側重學生的語言基本功。且大多數學校都將四六級與學位證掛鉤,學生學習的動機不純,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一紙證書。正如鄒心勝指出的那樣,“整個外語教學似乎越來越窄化,越來越知識化,越來越標準化,越來越考試化,學生應該具備的思考能力難以尋覓”。⑧
4 結語
長期以來外語教學教什么一直困擾者廣大的外語教師,隨著學生英語基礎的不斷提高,以往的基礎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學生不斷增長的知識儲備和當前的教學模式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明顯,筆者認為,思辨能力的培養為外語教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前進的方向和途徑。如果能在未來的教學中將思辨能力的學習和培養與外語教學結合起來,或許可以為外語教學帶來全新的生機。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和整個外語界真正重視思辨教育,對目前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考試機制展開一次大的變革。這樣的工作在起步階段必然是艱難的,希望本文能為這一進程的早日到來作出一份貢獻。
注釋
① 曾夢蕊.論英語議論文寫作與思辨能力培養[J].高教研究,2013(1):67-70.
② 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劉艷萍,王海妹.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1):37-43.
③ 蔡基剛.關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306-308.
④ 孫有中.英語專業寫作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座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603-608.
⑤ 張煉.思辨能力與英語讀寫銜接[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5):160-161.
⑥ 束定芳.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目標與方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87-89.
⑦ 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5):4-11,17.
⑧ 鄒心勝.疏離與融合——外語教育內在價值的追尋與實現[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