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
交談,也可以這樣理解:交心的談話。為什么我們和孩子的交談不能像與鄰居、朋友的交談那樣順暢呢?很簡單,因為我們沒有和孩子做到“交心”。通常,我們詢問的,并非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更糟的是,對孩子主動發出的邀約,我們常常聽而不聞,拒之千里:
“媽媽,陪我建大樓吧!”
——媽媽忙,自己去玩吧!
“爸爸,我們去給魚魚喂飯飯吧!”
——爸爸太累了,別再煩我,讓我歇一會兒!
“爸爸媽媽,我們一起扮怪獸玩好嗎?”
——去去去,大人有正經事兒,沒空跟你瞎鬧!
……
這是隨處可見的父母用來對付孩子的托詞。還有的父母,忙著自己讀報紙、玩手機、看電視,對孩子只是漫不經心地敷衍幾句。這種毫不平等的所謂的交談,有,倒不如無。因為它所傳遞出來的倨傲、冷漠和生硬,像一枚枚微小的菌子似的落地生根,經年累月,悄然裂變。等我們有所警覺時,它已膨脹為一道無形的屏障,盤根錯節、堅不可摧地矗立在眼前,隔開的,不單是父母與子女雙方語言的溝通,更深的,是那遙不可觸的心靈問答。
一方面,父母嘆息道:
“孩子有什么話都不跟我說……”
“我說什么孩子都聽不進去……”
另一方面,孩子也抱怨說:
“爸、媽什么事也不給我講明白……”
“爸、媽光說自己想說的話,可我想說的話,爸、媽卻不聽……”
現實中,叢生著類似的種種矛盾: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家長和孩子沒有共同語言;孩子有話不給家長說,家長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和孩子交流;家長不了解、也搞不懂孩子感興趣的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與孩子自己的追求南轅北轍……在這種漩渦里,家長束手無策,孩子抗拒逆反,雙方的隔膜越來越堅硬。
6歲的晶晶對媽媽說:“媽媽,張老師偏心!今天幼兒園午睡的時候,東東把我的鞋子踢到了墻角,我叫他撿回來,他不肯撿,我就把他的衣服扔到了床底下。張老師知道后光批評我,還罰站,要我承認錯誤。他為什么不批評東東?”媽媽立馬訓道:“晶晶,你又淘氣了!我給你說了多少遍了?老師批評你,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沒有一點錯誤,老師怎么會批評你呢?你看隔壁毛毛,多么聽話!……”
“媽媽!你總是幫人家說話,我不要聽不要聽!”晶晶不耐煩了。
“你不要聽我也要說……”媽媽怒氣沖沖,開始像往常一樣嘮叨個沒完。
“我只是問了一個小小的問題,你為什么要說那么一大堆的話?”
和媽媽交談總是那么掃興地收場,晶晶越來越不喜歡與媽媽說話了——這是生活中的一個常態。如今,令大多數父母感到頭痛的是:自己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卻總不以為然,還常常把父母的諄諄教導當作沒有意義的啰嗦,甚至拒絕與父母交談。這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父母的談話方式有問題呢?許多父母認為當然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主要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總以為,孩子年幼無知,需要嚴加看管,諄諄教誨。一個“嚴”,一個“管”,呼啦啦豎起兩面大旗,父母即刻變身鎧甲將軍,頤指氣使,隨時準備“鞭策”小兒,早已忘了父子、母子之間那彌足珍貴的心靈交流。父母強加給孩子的“諄諄教誨”,在孩子看來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大人如此,小孩亦同。當父母對孩子發出指令時,往往忽略了這些指令是否能讓孩子誠心接納。如果孩子認為大人的指令不正確,或不一定正確,便有可能不執行,這也就出現了孩子不聽話的現象。
如何使我們和孩子共處于沒有屏障、相互理解的舒心狀態中,是很多父母的困惑。我們常說,人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教訓。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因此,當你發現孩子在某些時候出了問題、犯了錯誤,暫且不要急于去訓斥、去勸告、去教誨,而需走近孩子,解讀孩子,設身處地、體貼入微地去和孩子交心相談。只有在交心的基礎上,你才能讀懂孩子的世界,聽懂孩子的語言;只有在交心的基礎上,孩子才能接受你有益的引導,闊步前行;也只有在交心的基礎上,你與孩子之間的交談才會是有質量、有意義的真正的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