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娜
據《成都商報》報道,在成都市二十中的開學典禮上,1900多名高中生在寫著“手機勿擾”的大展板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意味著該校《學生手機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記者了解到,全校學生家長已簽署了“授權書”,允許學校在學生違規后代為保管手機。保管期長短視學生違規情況而定。違規情況嚴重的學生,可能只有高三結束后才能和手機見面。
近年來,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手機成為人們的必需品,學生在學校和課堂上玩手機,成為“手機控”和“低頭族”,這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那么,對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的問題,我們應如何看待,又如何管理呢?
“抬頭不看黑板,低頭只顧手機”,這是當前許多學校課堂上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學校里的“低頭族”和“手機控”們讓老師和家長們傷透了腦筋。一部小小的手機成為了老師和家長的“眼中釘”、“肉中刺”,各地學校關于手機的“封殺令”也是不絕于耳。應當說,學校和家長支持在校園禁止手機是有理有據的,譬如影響教學秩序和教育質量,手機輻射危害學生身體健康,不良信息會讓學生誤入歧途,浪費時間和精力等等。從表面上來看,這種“一禁了之”的做法是妥切的,但是我們從另一視角來看這一問題,則不以為然。
2015年2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第35次互聯網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總規模達到6.4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57億。手機在即時通訊、信息搜索、網絡新聞、音樂、視頻、購物等方面爆發式增長。由此不難看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網絡化時代。以手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營造了一個新的信息環境、文化環境和溝通環境,人的認知、互動和個性特征日趨顯著。同時,從青少年的角度來看,他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較強,媒介環境的變化對于青少年來說更明顯和直接,尤其是當手機這一原先“高大上”的通訊娛樂工具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時,這一極具時代特色的工具成為青少年追求時尚和身份的象征。于是在手機帶來便捷性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們開篇時所講的一系列問題。
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時代,手機給青少年學生所帶來得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學生的變化,對學生的教學和管理的方式也應當隨之變化,僅靠一味地“禁”與“堵”并不能夠有效地化解手機給學生帶來的弊端,相反,這一方式會造成教育與時代發展的脫節,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事實上,對于這一問題,采用“疏”的方法顯然更能夠贏得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的認同。社會、學校、教師和家長應當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溝通和信任,引導學生理性對待手機,合理文明地使用手機,例如規定學生在什么時候才能使用手機,什么時候不能使用手機;什么地點能使用手機,什么地點不能使用手機;用手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等等,這些都需要和學生“約法三章”。總之,要正確引導學生使用手機,發揮手機的通訊功能、在線查詢和溝通功能,作為學生的學習輔助,從而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