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俊祥
【關鍵詞】 學生;綜合素質;目標;標準;
方案;操作性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7—0027—01
綜合素質評價是新課程實驗和高考改革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能否畢業和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當前,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是,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效果并不理想,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導致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踐中出現了形式主義傾向,影響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質量與效果,影響新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的進程。
一、評價目標取向偏移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實施中,放大了作為評價和考試制度所具有的篩選的工具性作用,造成了價值取向上的偏移。我們走訪了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和部分學生家長,對綜合素質評價關注點首選“高考錄取取依據”,其次是“評價高中學業水平”,而“促進素質提高”最低。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的制定者與實施者對它的目標需求表現出明顯的不一致,導致評價目標與手段的價值錯位或倒置。在一定程度上,使評價目標一開始就偏向高考,淡化了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初衷。
二、評價標準缺乏統一
1. 指標劃分不統一。學校制定的實施辦法、甘肅省指導意見、評價方法,綜合素質評價內容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不明確。
2. 等級劃分不一致。評價結果以優秀、良好、合格、尚待改進四個等級呈現,但各校實施方案中評價等級劃分不盡相同。
3. 結果權重不統一。綜合素質評價由教師、學生、同伴和家長等多主體參與到評價中,參與各主體的評價結果,形成統一的評價等級。各地在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中,對各主體的評價結果在總體評價中所占比重的劃分卻不同。
三、評價方案操作性不強
1. 具體評價指標難以測量。依據數據表征的測量結果進行評價一般被認為是最具有公信力的評價方式,也正是分數評價能長期得到公眾認可的重要原因。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屬于間接測量,一般不能獲得具體的數量表現形式。如果不加區分地將一些難以客觀測評的指標納入指標體系,必然影響整個評價的質量。各地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的指標體系中,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難以測量的指標。
諸如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這樣的評價難度很大,并且容易受到個人愛好、性格、心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特別在關系到能否順利畢業、升學等高利害情境下,學生個體在評價時受到的影響更大,很難獲得高信度和高效度的評價結果。
2. 評價的操作客觀性難以保證。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中缺乏對評價主體的操作性規定,不論是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價還是教師評價都難以保證客觀性和公正性。學生自評和家長評價時,由于利害關系的影響,在涉及畢業與升學大事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往往注重成績和等級,可能會出現誠信問題。學生自評會出現給自己“貼金”的現象,學生互評因為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親疏程度不同而出現不客觀。
教師或者教師小組的評價同樣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有些教師同時任教多個班級,即使教師工作認真負責,但對學生的了解卻很有限,要一個任課老師去回憶一個班甚至一個年級學生的情況,也是很難做到全面、公正的。因而教師往往較多地依據印象和學科測驗成績進行評價。
3. 等級評定過程繁復。評價工作從開始到評價等級最終確定之間包含了大量繁復的工作,造成了教師工作量過大的問題。
高中階段綜合素質終結性評價涉及學生三年所有選修課程修習情況、學業水平測試、綜合實踐活動、基本素質評價、突出表現特長與獎勵情況等權重的計算及綜合。即使有電子評價系統的幫助,按照現行的評價方案執行,教師要完成一個班級所有學生的評語書寫、材料認證、等級確定等的工作量也是極大的,極易導致教師對評價方案和評價工作產生抵觸情緒和敷衍行為。
四、權力分配不公平
在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中,權力再分配導致了教育的不公平行為在基層權力主體中的滋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具體實施是由教師、學生、家長,包括一些社會人士共同完成的。因此,這些群體自然也就在綜合素質評價的權力分配中得到了一部分權力。而在評價過程中,如果教師、學生和家長等不能正確認識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與作用,而僅將其作為教育選拔的一種工具的話,就極容易導致他們濫用權力。如家長和學生在自評時自我拔高,在他評時故意打壓,以及教師根據與學生的親疏關系、對學生的喜愛程度等來進行評價等現象都是權力濫用的表現。
責任與利益的不對等是綜合素質評價中權力再分配所造成的又一問題。在中小學實施綜合素質評價以前,學校內的個人和群體已經建立起了一種激勵機制來強化相關活動。實施綜合素質評價以后,教師的責任增加了,工作量增大了,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利益回報,導致了教師參與評價的積極性不高、原則性不強。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