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智恒
【關鍵詞】 地理教學;人文精神;滲透;可行性;
方法;途徑;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60—01
當前,中學地理教育,如同它的學科名稱“地理”那樣,就是介紹地理和地理界,使得課程目標過分地強調了作為一個學科的地理學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實際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己經演變成掌握哪些知識點,理解哪些知識點,了解哪些知識點。教師把知識當成了教學的唯一目標,把分數當成了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
面臨著不斷惡化的生態和環境危機、價值觀念混亂、道德水準下降、人文精神失落等現狀,人類必須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要實現這一點,必須提高人類的人文素質,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因此,任何一門學科教育都應服從于這個目的,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又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處理好地理科學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問題顯的尤為重要。本文就如何在地理教育中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協調發展談幾點看法。
一、地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提起培養人文精神,人們總是習慣地認為那是人文學科的事情,與自然科學無關。這顯然是我們在科學教育中忽視人文精神所造成的結果。在地理教育中進行人文精神教育,是由地理學科的性質、人文精神教育的內涵及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決定的。
二、人文精神在學科中滲透的方法和途徑
1. 堅持以人為本,轉變學習方式。對教師來說,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提倡在日常教學中運用自主學習和自主體驗的學習方法。對學生而言,要正確認識自我,明確學習目的,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學習中注重感悟和體驗。
2. 聯系現實,創設問題情景,升華人文知識。地理科學是一門古老的、綜合的學科,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善于挖掘教材內涵的人文精神,還要及時地把現實中變化發展的地理,納入、融合人文精神。
3. 堅持科學性原則。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為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提供堅實的基礎。人文精神的滲透應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原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地理學科的本質特征,在教學的同時,把握好人文精神教育的“火候”和力度,作到適時、適度,恰到好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人文精神滲透
1. 學生層面。從人文視野中看,作為教學對象,學生不是任意傾注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生命體。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自我觀念、自尊心,有自己的需要。個體不是消極、被動地被外界環境機械地決定,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表現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接受教育是有選擇的,對不同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甚至不同的教師,都會作出不同的反應,或是產生積極的接受態度,或是產生消極的抵制態度。所以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教師只有把學生當作與自己同樣的主體去體驗、去尊重,才能把握學生的本質,完善學生本體,實現學生的價值。
2. 教師層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在一定思想意識的支配下,在一定的哲學觀點和階級立場的指導下進行教學活動的,所以教師的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著學生,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成為既具有科學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人。
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師,首先應該承認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具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學生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教師的影響下形成的,但這種主體意識一經形成,就具有明顯的獨立性,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這種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其次,承認學生的千差萬別,并尊重學生的差異。為此要細心了解每一個學生,熱忱愛護每一個學生,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每一個學生,和學生真正建立平等關系。統一的標準,統一的教育方式方法,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千差萬別的個體,是無法培養出多樣化的人才的。第三,相信學生是正在發展并且能夠發展的人。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的學生觀。
總之,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的底蘊中,人文素養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以及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的前瞻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創造能力的重要內涵。因為人文素養本身是無形的,它必須落實在課堂教學的一舉一動中,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里。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