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關鍵詞】 農牧村;學生;語文學習;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73—01
在農牧村學校,如何提高語文學習質量一直是語文教師為之探究的課題,不追根溯源,則難以治本。本文就農牧村學校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遇到的障礙,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以求拋磚引玉。筆者所在地區由于受種種因素的制約,一部分學生未能具備良好的語文學習能力,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嚴重影響著語文學習的質量,其主要表現特征為:
一、沒有學會細致理解
對似懂非懂的字詞不愿深究而輕易放過是比較普遍的壞習慣。字詞的功底不扎實已成了語文學習,尤其是閱讀理解的最大障礙。大多數學生閱讀水平低下與不能理解材料中的關鍵句有很大關系。如,對“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與“后墻貼著崢嶸的山石”兩句中的“崢嶸”的含義辨析不清;把“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與“酣暢淋漓”中的“淋漓”混為一談。漢字作為表意文字,一般都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如果經常注意對一個字進行觸類旁通的辨析,也就能對其他句子中的這個字的含義有所把握,可惜這個道理沒有引起大多數學生的重視。農牧村學校的學生很少有意識地去積累字詞,對遇到的似懂非懂的字詞也懶得及時查閱工具書,不去細致理解,久而久之,學生在字詞這一環節上拉下的差距越來越大,從而形成語文學習的重大障礙。
二、片面追求所謂的“理解”
語文教材中的篇目多數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優美的片段、警策的名句、生動的修辭、雋永的詞語,充滿了無限的審美情趣,令人陶醉不已。古往今來,大凡造詣深厚的文人名士無不飽讀詩書,博聞強識,有的甚至能夠背誦成篇的名著,至于辭采優美的詩詞更是出口成誦了。事實上,語文學習的過程更多地需要熟讀、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講的都是多讀背可以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可見,讀與背同語文學習是何等密切。但筆者發現,這幾年語文課上瑯瑯讀書聲消失了,學生讀背的興致淡了;語文課上讀背的機會少了,詳盡地講解分析多了。語文學習中所謂的“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實的記憶為基礎,那簡直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不做筆記,不勤寫作
讀與寫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是語文學習的兩個支點。韓愈在談到怎樣做學問時說:“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其言必鉤其玄。”“口不絕吟”“手不停披”就是要多讀多練筆。古往今來,大學問家無不多讀多記。許多名篇佳作都曾是在一張張卡片、一本本札記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學習語文不光要寫作文,還要養成勤寫筆記、札記、日記的好習慣。閱讀就是要動筆,圈點勾畫批注。“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要我們養成讀書時勤動筆的好習慣。但許多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動筆寫記的重要性,更不必說養成愛記、愛寫的好習慣了。能堅持寫日記、讀書札記、做讀書卡片的更是寥寥無幾。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下,一些學生為應試而作文,被束縛了手腳,寫作動機不純,寫作興趣全無,視寫作為畏途,有些學生甚至連兩周一次的作文也當成了負擔。他們總是樂于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所謂的“理解”上,大搞題海戰術,結果試卷做了一堆又一堆,語文水平卻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課外閱讀量少面窄
語文學習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而語文課本的容量又非常有限,僅靠語文課上學習的那點兒內容顯然是不夠的。然而就是這點兒道理,從家長到學生似乎都沒有認識到。多數家長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一味地反對孩子看“與學習無關的課外讀物”,更不要說去讀其他名著了。在這種急功近利的趨勢下,學生也認為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讀那些看起來與提高考試成績關聯不大“雜書”是毫無價值的。有一些人雖然看了一些課外書,但品位太低,至于報紙新聞更是無人問津了。實際上,這些課外語文學習因素與語文學習課堂恰好能構成內外互補,可以擴大語文學習空間,增進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增加生活閱歷,不僅不會影響語文學習,反而會活躍思維,增加相關知識,提高語文學習的質量。應該看到,重視課外閱讀是符合母語學習的特點與規律的,它不是可有可無的,是語文學習的有機構成,是提高語文水平的重要保證。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