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婕
【關鍵詞】 古詩文教學;背誦;積累;能力;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84—01
就中學語文教學來說,我們在古詩文教學方面,要特別注意研究兩個問題:一是古詩文教學的目標,二是古詩文教學的方法。
一、古詩文教學的目標
從整體上講,中學古詩文教學的目標就是實現語言、文學和文化三者的有機統一。具體說來,古詩文的教學目標應當包括三個方面:
1. 背誦與積累。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非常注重“積累”,這不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傳統,也非常符合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之一。“背誦”是為了“積累”,積累語言,積累思想,積累文化;同時,背誦也是為了運用,為了創造性地運用。《語文課程標準》“階段目標”中規定7~9年級 “背誦優秀詩文80篇”。在平時的聽課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都能以“熟讀成誦”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充分說明了老師們重視學生的知識積累。
2. 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漢語的能力。
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文學的意蘊,就必須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漢語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規定,“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在第四階段的“階段目標”中規定,“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在“古詩文閱讀的評價”中明確地規定,“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識記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這說明,古詩文教學必須要求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的初步基本知識,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夠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準確理解詞句的含義,讀懂文章的內容。這一點,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能重視指導學生對重點文言詞語的積累,而且能很自然地進行知識遷移。比如《記承天寺夜游》一課,很多老師講到“蓋”,自然的引出“蓋一癩蛤蟆”、“蓋大蘇泛赤壁云”、“蓋以誘敵”;講到“欣然”,自然引出“欣欣然張開了眼”“欣然規往”等。貌似簡單的積累,但這種聯系舊知的方法對學生而言,很是管用。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要很熟悉,能信手拈來。
3.培養學生閱讀和鑒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
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文章”,都是流傳千古的文學名篇,其中大多是感情真摯、文筆優美的“散文”。我們讓學生閱讀這些古代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二、古詩文教學的方法
古詩文的教學方法總體來說,就是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1. 注重誦讀,通過誦讀來感受和理解古詩文的內容。
可以說,古詩文教學的最為基本的方法就是要指導學生誦讀課文,教師要以“讀”為中心來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和實施教學。在聽課中,有位老師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是“初讀課文——再讀課文——三讀課文——四讀課文”。注重讓學生讀準字音,讀清節奏,讀出語氣。并能針對典型的字、句設計練習,強化誦讀效果。并且多次引導學生放聲朗讀,既集中了學生注意力,也能讓學生在大聲朗讀中體會到文言之美。也有的老師強調“有味的朗讀”,要求學生“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讀出一點游人的興致”、“讀出一點復雜的味道”,在反復的朗讀訓練中,讓學生由讀通、讀順,到融入情景,最終理解人物的情感,步步引導、層層遞進;或者整堂課以讀為線索,指導學生正確地讀、有技巧地讀、有感情地讀,直至背誦,把字音、詞句意思、文章翻譯、情感把握、主題理解、游記寫法等都以讀串起來,線索清晰,效果明顯。應該說,這樣的教學理念,是非常適合古詩文這一文體特征的。
2. 引導學生運用文學的眼光去欣賞。
一是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直接的或間接的“人生經歷”去想象、感受和體味。比如在講到《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時,老師問學生:晚上你在干什么,能否“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如果我們遭遇牢獄之災又被貶謫,我們將會怎么樣?也許有的人會報仇雪恨,有的人會抑郁成疾,有的人會發奮再起,而蘇軾呢?等等。
二是要知人論世,聯系作家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來解讀。這一點,在課堂中老師們基本都可以做到。有的老師更是能把蘇軾和“烏臺詩案”融入到一個有趣的歷史故事中,吸引學生在故事中了解作者,了解創作背景,進而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