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俊波
一個建筑公司的安全檢查員,他的職責就是督促工地上的工人戴好安全帽。開始,當他發現有不帶安全帽的工人時,便嚴肅地批評工人,要求他們馬上戴好安全帽。結果被批評的工人很不高興,等他一離開,就脫下安全帽發泄心中的反感。后來安全員改變了方式,當他遇到不戴安全帽的工人時,會主動問工人帽子是不是戴著不舒服,是不是大小不合適,并且用愉快而溫和的聲調提醒工人戴好安全帽的重要性。結果,工人們都很樂意地戴上了安全帽。
同一個人要求工人做同一件事情,為什么前后效果不一樣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改變了批評的方式,懂得給被批評者留點兒“余地”。由此我想到了當下的教育,許多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經常運用批評的教育手段。為了達到批評教育的目的,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有的和風細雨,溫文爾雅;有的暴風驟雨,張口就罵;更有甚者,動用體罰……總之一句話:批評學生難,讓學生欣然接受批評更難。
從某個角度來說,批評的本質是懲罰,是對被批評者言行的一種否定,目的在于使被批評者覺悟,從而規范言行舉止。中學生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重要時期,心智發展不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不足,經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他們的可塑性很強。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在批評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善用批評的藝術,給學生留點兒“余地”。
一是理解對方,真誠適度。每個學生犯錯都有一定的原因,而且都有一定程度的自責心理,特別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心理支持。因此,教育者在善意批評學生時,應多用“我曾經也犯過這樣的錯”、“我想你現在也很難”等話語,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點到即止,用真誠打動學生。二是切勿指責,委婉暗示。任何人面對直接指責和批評,第一反應都會不舒服,甚至會陷入惡劣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理智和判斷力,學生更是如此。教育者在批評學生時切忌用“我都跟你說多少遍了”、“你為什么總是犯同樣的錯誤”“我看你真是無藥可救啦”等話語,要多用含蓄委婉的方式,如同苦藥丸外面的“糖衣”一樣暗示學生,這樣更能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三是因人而異,注意場合。與不同的犯錯學生溝通,肯定要說不同的話。如,性格內向的學生要給予適當的安慰;性格外向的學生要一邊批評一邊給其臺階下;心服口不服的學生要適時松手。另外,批評時也要注意時機與場合,千萬不要進行批斗會式的批評。
泰戈爾說過:“那使鵝卵石趨于完美的,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輕歌曼舞。”批評是一門學問和藝術,作為教育者,在批評教育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留點兒“余地”,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和反省,達到潤物無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