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曉楓
摘 要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教學、科研及服務社會。其中教學是大學的中心環節,教學模式對于學校尤為重要。雖然我國高校持續不斷地進行教學模式改革,但尚缺乏系統性的改革,教學質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難以改變以講授法為主體的大學教學模式,沒有形成師生互動的、探究式的教學氛圍。
關鍵詞 系統變革 教學模式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4.011
Change Teaching Mode Systematicall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ing
NING Xiaofe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university is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e the society. Teaching is a central part of the university and teaching mode is very important to school.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continuousl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 lack of systemic reform.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did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It is difficult to change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ode to teach the method as the main body and it has not form interactive, inquiry-based teaching atmosphe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system change; teaching mod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建國初期,大學理論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國一直不被認可,而對于發達國家的先進教學經驗,更是缺乏系統地整理和參考吸收,導致國內大學教學模式存在明顯問題。近30年來,我國大學教學模式改革持續不斷進行,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沒有從整體上扭轉以講授法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①由此可見,教學模式改革對于培養創新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國高等教育與發達國家接軌的關鍵時期,全面認真分析制約教學模式改革的因素,找準改革著力點,對教學模式進行系統改革,對于提高大學教學質量意義重大。
1 現階段大學教育模式面臨的問題
1.1 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
長期以來,大學教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掌握書本知識,至于學生自身的經驗與知識大多是不被認可的,只能被看成是掌握理性知識的前提條件。這樣就扼殺了學生個體認識的特殊性、具體性及豐富性,最終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成為一個單一的盛裝知識的容器。這樣知識就變成了從教師向學生的單向流動體,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在有限的學時里將完整的知識教給學生,很少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時間,而學生卻在下面聽得云里霧里,學習效率大打折扣,沒能真正吸收和掌握老師灌輸的知識。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就是把教材內容照搬課堂,學生看書自學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1.2 大學教師缺乏必要職業能力訓練,對教學模式改革不夠重視
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決定了大學教學質量。我國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存在明顯的不同,中小學教師在上崗前都接受了嚴格的教師職業能力訓練,而大學教師多部分是博士畢業或碩士畢業后直接進校任教,沒有受過嚴格的教師職業能力訓練,沒有規范地掌握各種基本的教學方法,大多是通過師承和自我探索來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如何根據學科課程標準備課、運用教學方法有效地指導學生、營造課堂教學氛圍和高效率地教學,完全靠自己去摸索。許多青年大學教師在對教學方法的認識和研究上,也存在著偏差,對大學教學方法的研究重視度并不高。如今,判斷一個大學是否為高水平大學的主要衡量指標就是其科研能力及科研成果數量和質量,不管學校還是教師都集中注意力在科研上,很少投入精力去關注教學模式的改革。
1.3 不合理的教師考核和職稱評定標準
重科研,輕教學幾乎已成為大學的一個共性問題。高校對教師考核的標準是教師的工作量和科研量,而對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考核則比較弱,因此教師對開展大學教學模式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缺乏動力和積極性。對教師的職稱評定主要是依據教師是否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市級等科研項目,公開發表了多少篇高水平的科研論文,而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并沒有嚴格的要求。
2 系統變革教學模式,提高大學教學質量
教學模式的問題是制約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教學模式相應地也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學不應該是簡單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分析事物和大膽創新的能力,這樣培養出來學生對社會的貢獻才是最大的。
2.1 改變傳統的講授法,將“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
教學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教師將知識教給學生;二是學生掌握并吸收老師所教知識。然而在現實的大學課堂上,大部分都只體現了“教”而忽視了“學”,大學教師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只是完成了教學的一半工作。如何很好地完成教學的另一半工作“學”,教學模式改革至關重要。
走出教學模式改革困境首先要具備先進的教育思想,從過去的“以教為主”的傳統理念,逐步過渡到“以學為主”的新理念。教師應該充分掌握自己教學的對象及其學習狀態,因為在教學中,學生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也不僅僅是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注,更期待獲得思想思維上的激發。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最常見的具體事物營造真實場景,采用對話式的教學方法,逐步啟發學生獲得正確的原理,而不是直接告訴把原理灌輸給學生。教學模式并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應多樣化,將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結合起來。
改變教學模式就意味著要改變教師原有的教學習慣,運用一些并不熟悉的教學方法,因此要比僅僅改變教學內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隨著科技的發展引入了許多全新的知識,信息量擴大很多,如果不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很難在有限的學時內把知識教給學生,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將更加吃力,更談不上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力和素質。因此,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案例啟發式教學、問題互動式教學、電子課件與板書相結合的教學,及課堂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等多種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②
2.2 成立專門的教學中心
教學中心應對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有整體把握,了解學校教學的優勢和薄弱之處,能對癥下藥地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確保改革質量和效果;中觀層面,教學中心要及時總結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成熟的、富有成效的教學模式,在全校范圍內推廣應用,發揮其示范作用;微觀層面,教學中心需要對新進青年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和專業指導,使其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得以提高,并對大學教學模式改革進行常態化管理和跟蹤研究,逐步使教學中心發展成為學校教學的研究、支持和服務基地。③
目前大學青年教師的學歷的確明顯提高,但大多是畢業后直接進入課堂,未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無論是備課、課堂教學還是課下輔導都缺乏相應的經驗,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甚至對教學質量產生負面影響。準青年教師在上講臺前的崗前培訓階段應該得到更多的支持與幫助,如觀摩優秀老教師課堂教學,獲得有經驗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實踐機會,以及其他教師對課堂教學問題的定期討論與交流等。④在教學中心的支持和幫助下,準青年教師能夠清楚地了解教師行業的角色要求,在進入教學實踐中能夠更好地進行角色轉換。通過教學中心開展學校教師教學方法的交流與培訓,幫助教師合理、規范、靈活地運用先進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協助教師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2.3 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質量標準
首先,為了更好地了解并滿足多元化需求,教學質量標準制定的部門要多元化。由校內負責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模式,變為校內外多人共同研究制定的模式。校內主要由教育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組成,校外則由優秀教學專家、同類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及不同領域的用人單位組成。其次,為了確保教學質量能夠滿足學生自身和社會的需求,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也應該是多元化的,除了包括教育管理者、知名教育專家、同行及學生外,還應該包括各行各業的專家。⑤最后,教學評價標準和現實的多元化。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要特別強調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個性,不同的教師,其知識結構、專業素養、個性特點及成長歷程也不同,對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持基本肯定的態度。對于學生的整體評價,應將崗位競爭優勢、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及知識更新能力作為評價的指標。不同的崗位需求不同,自然對學生的評價也就有差異,一味地強調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并不利于個性化人才的培養。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應建立多種形式的評價標準,向國外學習,努力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場景,來考核學生能力。設計一些綜合性的課程作業,對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應用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 展望
總之,不同的教學模式都有其優缺點,也沒有固定的規律可循,只有有效的教學模式才會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內容。一個經過系統培訓的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考慮到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學習程度都不同,選擇適當教學模式,在講解課程內容的同時穿插一些有關情感、態度和能力等內容,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永遠都處于探索真理和接近事實的過程中。只有真正做到系統變革教學模式,大學教學質量才會得到提高。
注釋
① 李勇.對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5):83-85.
② 艾明晶.改革大學教學方法,知識向能力和素質的有效轉化[J].計算機教育,2012(19):42-44.
③ 郭德紅,聶建峰.論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系統性[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2):36-41.
④ 王偉.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3(12):455.
⑤ 翟晶.中英應用性大學教學方法的差異與借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