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敬東
伴隨著晚近的學術專業化浪潮,社會科學從人文學科中脫離出來,并成為了一門顯學。這在加深人類對社會理解的同時,亦產生了一連串的副作用:學者往往理論先行,以抽象概念來肢解復雜的社會現象;社會學者淪為程序計算與模型建構的傀儡;學術研究成為課題的附庸,社會學者終日沉溺于管人和花錢的樂趣之中。基于此,本文主張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融匯進歷史的視野和方法,進而重塑社會學的想象力。作者以中國現代思想變局的兩次浪潮為例,進一步闡明了其主旨:第一次浪潮以康有為對《春秋》三世說的重解為代表,旨在通過現代變革重塑大同理想,通過確立新的宗教教化民情,從而實現從“據亂世”到“升平世”的過渡;第二次浪潮以王國維和陳寅恪為代表,前者藉社會科學之綜合演繹方法,以《殷周制度論》等著作“以史治經”,從制度、民情乃至思想精神入手,重塑中國文明之普世價值;后者所治“不古不今之學”,則從中古史出發,運用歷史研究的“總匯貫通之法”,考證中古之思想和風俗流變,構建出一幅胡漢雜糅、各教混融、民族遷徙與文化融合的歷史場景。從康有為到王國維、陳寅恪的研究,確立了中國經史研究的新傳統——既守持著自身的精神氣質和經驗體會,亦借鑒了現代社會科學的工具和方法,他們對經驗的抽象概括,最終是為了完整地理解現實世界,而這種問題意識和學術關懷恰恰是研究視野愈發狹窄的現代社會科學所欠缺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