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質平
時下中國對胡適與蔣介石關系的評價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特點,官方多將胡適描畫成國民黨蔣介石的“御用文人”,民間則往往對胡適寄望過高,視其為以一人之力對抗獨裁政權的民主斗士。本文則在此之外,通過比較胡適-蔣介石與林語堂-蔣介石的關系,試圖重構出更接近“本相”的胡適與蔣介石:首先,作者借由比較胡適和林語堂筆下的蔣介石,指出林語堂對中國的現狀與前景皆為悲觀,其冀望于一個開明的獨裁領袖來改變中國的現狀,因而他對蔣介石的評價以贊揚為主,少有批評;胡適則不然,其堅信民主方為未來中國的出路所在,在對待與蔣介石的關系上,也較林語堂更為平等。其次,作者提出,胡適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以道抗勢”的傳統,在“白色恐怖”籠罩下的臺灣,他仍能直言不諱,屢次觸犯蔣介石;而晚年林語堂則代表“以道輔政”,抱有“國之安危系于蔣氏一身”的信念。由此可見,胡適的確是一位獨立自主的知識分子,問題在于,獨立自主并不意味著“以卵擊石”,胡適從不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典型,面對蔣介石時,他亦有溫和持重的一面。另外,蔣介石的寬容與大度,也是胡適犯言直諫卻安然無事的原因所在。忽視了這些史實,僅僅依靠自由斗士或威權領袖的標簽化解讀來分析胡適與蔣介石,我們則難以辨清他們在歷史當中的復雜“本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