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軍
對于師生同考,有人說是“防止職業倦怠促專業發展的良藥”,也有人說是“同考折射短視教學管理觀”,觀點莫衷一是。師生同考之所以引起這么多非議還是在于其出發點。筆者認為,“師生同考”不是不可以嘗試,但是“同考”的目的、方式、評價需要進一步設計和厘清。
——“師生同考”的目的是否明確端正?
“師生同考”不是沖著學生,而是沖著老師。因為學生考試由來已久,考試用以檢驗學習效果,檢查掌握程度;教師參加學生的考試,同題、同時、同場、同批改,這樣的考試不多見。我們應該問一問,讓教師和自己的學生一道考試究竟為了什么?如果為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讓教師在考試中學會考試,從而學會教學,學會教育,如果方式得當,這是一種“體驗式”教育,可以嘗試;但是,如果是為了治其態度,變其待遇,以此作為壓制教師、讓其服從的手段,那么,這就成了“控制型”的教師管理,這樣的目的違背以人為本的理念,與現代教育管理格格不入。
——“師生同考”的方式是否合理合情?
教師不是不可以考試,而是要看考什么和怎么考,“師生同考”更是這樣,需要合情合理。教師考教育理論、課程標準、學科知識、教學法等等,那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讓教師考學生的試卷,情形就發生了變化,值得討論。筆者主張師生可以“同題”、“同時”,但無需師生“同場”、“同批改”。考試可以在辦公室進行,沒有時間的限制,還可以相互討論,這樣,對于教師專業成長是有積極意義的。
——“師生同考”的評價是否具有發展性?
用效果衡量行為是一種常規的方式,“師生同考”的效果是評價其價值的重要標準。如果將教師考試的成績在保密的情況下僅供參考,對于教師可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如果用一張試卷衡量千差萬別的教師,如果用統一的分數線評價教師,甚至與獎金、評優等掛鉤,顯然有太多的不合理性。因為其中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考得好的教師擔心下次考試,考得不好的教師備受打擊,與發展性評價背道而馳,對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利少弊多。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