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艷
【關鍵詞】 幼小銜接;幼兒;心理適應能
力;過渡;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5—0043—01
把握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差異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一環。筆者認為要順利實現這一過渡,應讓幼兒園、學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主動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其發展的連續性。當然,除了外在客觀因素的支持,幼兒內在的主觀心理適應能力的開發也很重要。教師應充分調動幼兒自身的積極主動性,使其順利完成由學前到小學的心理轉化,以便盡快地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
一、滿足幼兒心理需要
1. 增加幼兒的心理安全感。幼兒的心理安全主要指情緒的安全和穩定。當幼兒的情緒處于消極狀態時,如恐懼、孤獨、悲哀、委屈等,教師和家長就要給予及時、耐心地撫慰,使幼兒盡快擺脫不良的影響,解除幼兒心理上的緊張與壓力,增加幼兒的安全感以及他們對周圍環境的信任感,幫助幼兒獲得良好的心態。
2.愛的獲得是幼兒精神需要中最珍貴的部分。幼兒的內心深處希望與教師建立密切的關系,希望被老師喜歡,希望得到家長、老師的悉心照料。這些希望的實現與否會直接關系到幼兒日后獨立、自尊、樂觀向上的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師和家長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
3. 讓幼兒體驗成功和自信。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較長時間段內持續地進行有益幼兒自信心、健康發展的游戲、活動,尋找亮點并予以客觀評價,讓幼兒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與長處,只要經過努力,克服一定困難,就會取得成功。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用積極的態度關注幼兒,用信任的目光鼓勵幼兒,幫助幼兒從依賴外部轉化為內心對成功的向往。
二、加強幼兒社會性情感的發展
1. 改變家庭教育模式,創設良好家庭生活氛圍,給幼兒提供交往機會。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幼兒沒有兄弟姐妹,同伴的作用顯得格外重要。有的家庭出于對孩子安全的考慮而整天把孩子關在家與玩具、電視作伴,不讓孩子離開家門一步,不讓孩子超出自己的“視野”,凡事包辦代替,束縛了孩子的思維和行動,使孩子缺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這種封閉式的家庭管理和教育,造成了孩子的交往障礙。因此,家長不但要注重家庭中成人與孩子的交流,而且更要加強家庭與外界的溝通,加強孩子與外界的交往。這樣既滿足了孩子與他人交往的心理需要,又鞏固了孩子的交往技能。
2. 教師應采用積極鼓勵的態度,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樹立信心。教師的態度、言行會給幼兒的情感體驗帶來直接影響。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往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交往方式和技巧。每個幼兒身上都有優點,這些優點在集體范圍內被肯定,幼兒就會在全班建立威信,得到同伴的贊賞。同時,成人和同伴的消極評價會直接導致受挫情緒,讓幼兒喪失交往信心。因此,教師可以創設情景,在同伴中幫助幼兒建立威信。
3. 調動集體的正能量,激勵幼兒良好社會性情感的發展。教師要引導幼兒關心集體的每一個人、關心集體的每一件事,引導幼兒主動與同伴合作,在他人需要時給予幫助,讓幼兒感受集體的快樂,擁有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
三、提升規則意識,幫助幼兒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1.幫助幼兒了解基本行為規則或其他游戲規則,讓幼兒體會規則的重要性,學會自覺遵守規則。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會表現出一些違反規則的現象,如在本該安靜的氛圍中大聲講話,爭搶玩具,使用完圖書或玩具不能放回原處等。事實上,這些現象主要是因為幼兒沒有規則意識或規則意識較弱所致。
2.讓幼兒了解小學生的主要任務和各種行動規則,克服緊張、壓抑和焦慮的情緒。教師可向幼兒進行學做小學生的教育,有計劃地向幼兒介紹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領幼兒參觀小學的環境,參觀一年級小學生上課,參加小學生的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幼兒認識入學后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較高的要求,讓幼兒完成入學前的心理過渡,樹立正確的入學動機和良好的學習心態。
四、強化幼兒的任務意識
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升入小學,教師和家長都應從幼兒的特點出發,用互相約定的形式要求幼兒完成某些任務。這種意識的強化過程,也是其責任心、意志力、創造力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教師和家長不要忘記檢查幼兒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務,并要根據實際水平與情況給予適時的表揚、幫助與引導。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幼小銜接學生心理適應現狀研究》成果,批準號GS[2014]GHBZ041)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