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關鍵詞】 小學數學;優質課堂教學;
特征;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5—0064—01
近年來,國內中小學教育引起了國內外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興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作為國內教育體系中基礎又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得到了教育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重視。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特征以及長遠發展策略,談一些體會和看法。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1. 以“傳授—接受”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導教學模式。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加之我們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主,致使目前很多學校教學還是以“傳授—接受”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導教學模式。
2. 以“備課—導入—講解—鞏固—小結”教學模式為固定教學模式。數學課堂教學流程通常為,教師提前備課,課堂上進行知識點導入,結合案例或者應用題對教學內容詳細講解,下節課再予以復習和鞏固。在本章節結束時,予以該知識點或專題的內容小結。這樣的教學模式比較固定,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顯然不能滿足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長遠發展要求。
二、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特征
1. 知識技能與數學思維能力并重。小學階段是接受義務教育的第一段時期,是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涯打下重要基礎的時期。這個時期,基礎知識內容繁多,體系不明顯,但是統一的數學思維卻貫穿其中。因此,除了重視數學基礎知識的傳授,對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要重視。
2. 啟發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的單向傳輸使得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如,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提前預習功課,課后復習功課,同時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挖掘課本未涉及的內容。
3. 布置適當的家庭作業。布置適量的家庭作業至關重要,因為這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過少的作業,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過多的作業會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從而使其失去學習的興趣,純粹為了完成任務匆匆瀏覽,導致印象不夠深刻。因此,一節優質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在課堂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更要趁熱打鐵,在課后布置適當的家庭作業,從而使得學生將知識點予以鞏固。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長遠發展策略
1. 基礎知識的傳授與數學思想方法的教授要同步進行。對于小學數學課程而言,基礎知識的傳授與數學思想方法的教授有著相同重要的地位。例如,在小學數學課程中,以列方程解應用題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需要花很大力氣引導學生了解未知數如何解出,而是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應用題中所包含的等量關系,并正確設立未知數。因此,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和教學環節中,教師既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授,也要督促學生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
2. 在復習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數學思想方法的灌輸。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過程是從具體到抽象,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這是一個長期且反復的過程,學習也是如此。每節課教學結束后,學生都要通過反復練習和大量重復來強化知識點的落實和方法的習得。當然,在此過程中,必須不斷對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3. 有步驟、有系統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仔細研究和思考哪些具體的數學知識的講述中可融合哪些數學思想方法;另一方面,要研究哪些數學思想方法可以滲透到哪些知識點中。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且需要通過反復強化和強調才能落實。因此,教師要站在提綱挈領的高度,全面綜合分析小學數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所有知識點和數學方法,明確要將其滲透、明確、落實到哪個年級、哪個章節,從而科學、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4. 針對低齡學童,授課方式要簡單生動。由于小學數學的授課對象基本為7-12歲的兒童,而根據皮亞杰的認知心理學的相關概念,我們知道這個年齡的兒童基本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是指他們的思維數學運算必須要有具體事物來輔助他們認知,從而使得問題得到解決。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本著簡單生動的授課方式為原則,將講授的內容簡單化,以簡潔的形式呈現情境;要運用大量生動有趣的具體案例甚至是故事,同時輔之以圖形、圖像等多媒體的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概念。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