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丕芳
【關鍵詞】 經典誦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6—0084—01
國學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中國之學”,一切中國本土的學術文化都算國學。因此,在兒童時期進行經典誦讀,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其會在兒童幼小的心靈中產生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養兒童仁義、敦厚和高尚的人格,會點燃兒童創新思維的火花,從而形成高遠的智慧,優秀的人格,使兒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氣質。
一、經典誦讀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經典誦讀的時間無法保證。在經典誦讀過程中,超過一半的教師表示沒有具體的、整塊的時間進行經典誦讀。由于學校授課時間有限,教師能夠利用的經典誦讀的時間少且分散,教師要進行經典誦讀就只能靠自己尋找時間。
2.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不高。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決定著其對課程的理解與認識,決定著其能否應用嫻熟的教學技巧,吸引學生的眼球,或者應用自身對經典誦讀的熱愛,去感染學生,培養學生,引領他們成功走向閱讀的殿堂。從教師受教育的程度來看,多數教師畢業于中等師范學校,閱讀作品有限,內存儲備不足,文化底蘊欠缺。
3.經典誦讀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經典誦讀評價主要是以學校的集體專題匯報演出為主,以班級活動中穿插經典誦讀的表演為鋪,其他的評價活動非常有限。學校抽查是為了完成規定的任務,教師的評價也主要是檢查背誦,但這種評價方法對于活潑好動的學生顯得枯燥、乏味。小學生對事物的關注是需要新鮮事物刺激的,重復缺少變化的評價方法只會削弱學生對經典誦讀的興趣,影響誦讀的效果。
二、有效實施經典誦讀的對策
1.精選內容,開發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對小學生進行經典誦讀的教育,選取恰當的經典誦讀的課程內容是非常重要的。選擇的教材既要符合文化傳承的作用,又要符合當今師生學習的實際,如《論語》《龍文鞭影》這類教材要節選。在教材的選擇上還要注意區分學段,要分成兩個階段進行選擇:第一階段注重集中識字,主要教材是《三字經》《百家姓》等啟蒙讀物;第二階段是進一步識字,為讀寫訓練打下基礎,在教學上注意讓學生開始熟習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學一些必要的常識,所用教材主要以軼聞典故、各科常識、歷史知識為主。
2.保證充足的誦讀時間,固定誦讀量。時間是學習的保證,是誦讀的基本要求,沒有時間的保證,一切將成為空談。要想提高語言能力,必須大量閱讀,只有在龐大數量的反復撞擊、反復刺激下,經過日積月累,學生的知識儲備才會厚積而薄發。所以,誦讀的時間一定要固定。每周兩個早讀讀20分鐘左右,每周必須安排1節固定的誦讀課,每日進行5分鐘名句誦讀賞析活動,每天在家進行30分鐘誦讀。同時,學校應按照年級一個月安排一次誦讀展示活動,為誦讀興趣濃厚的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總之,每天保證有大約30分鐘左右的時間來進行經典誦讀,才能在根本上促進經典誦讀的開展。
3.營造誦讀氛圍,促使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環境具有暗示、滲透的特點,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環境就是一種教育手段,無論是校園的自然環境,還是家庭的人文環境,都會對學生起到無聲的教育和影響。另外,經典誦讀若不講究方法,只是要求背誦,小學生很容易對其產生厭倦情緒。經典誦讀的內容與現代白話文在語言的組織上相差很大,很多內容也不是一讀就能明白的,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高聲朗誦,讀得多了,自然懂得語言和文字的音韻。
4.制訂相應的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沒有教學評價就缺少了對教學的導向作用,教學質量及水平也就無從談起。我們目前的教育還是應試教育,經典誦讀不屬于國家課程,充其量也只是屬于校本課程的一部分。學校不考試、不檢查,學習時間不固定,教師無教學進度,無考核標準,無恰當的方法,致使這種誦讀流于形式,為了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可以采取不同于常規的教學評價方法:一是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二是家長要參與評價。三是教師的即時評價與定期評價。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