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芹
【關鍵詞】 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興
趣;觀察;材料;投放
【中圖分類號】 G61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6—0115—01
美術區域活動更能讓幼兒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盡情發揮創造性思維,發掘他們的創造潛能。但在區域活動中,往往會出現幼兒剛開始時興致勃勃,但過一段時間區域就冷冷清清的情況。那么,如何提高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的有效性,讓區域活動“活”起來呢?下面筆者談幾點體會與大家共享。
一、觀察幼兒的興趣點,逐次投放操作材料,讓區域活動“活”起來
興趣是幼兒參與任何活動的首要前提,但興趣是短暫的,易受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因此,幼兒在美術區域中進行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不同的興趣“點”,然后再根據幼兒的需要逐次投放操作材料以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興趣。切不可一次性投放大量的材料,造成幼兒選擇的盲目性。
案例:大三班主題活動“花瓶”,是在一個幼兒過生日時生成的。因為幼兒吃完了蛋糕,對包裝紙很感興趣,于是教師就組織幼兒從家中帶來了一部分使用過的包裝紙。在一次區域活動中,教師首先與幼兒一起欣賞這些包裝紙的圖案、顏色的搭配、線條的組合等。然后與幼兒將包裝紙投放在班級區域中。在活動中一個幼兒說: “這張紙上有好多桃心,看我這樣捏起來像一個桃心樹。”另一個幼兒說:“我拿來的上面有很多玫瑰花,就是一把花,顏色特別漂亮!”旁邊的幼兒聽了他們的談話都聚集過來拿著包裝紙相互比較。從幼兒的談話中,教師了解到幼兒對包裝紙做成什么東西比較關注。于是,教師又投放了紙筒,讓幼兒將做花、做樹的想法表現出來。活動區操作材料的改變及豐富吸引了幼兒的注意,他們都積極地參與到了活動中。
二、捕獲幼兒的移情信息,增加操作材料操作難度,讓區域活動“活”起來
幼兒對每種操作材料的興趣不是一成不變的,會因為自身的能力轉換、自身興趣轉移、活動材料變化而轉移自身的注意力。因此,教師應及時捕捉幼兒的這種移情現象,通過增添操作材料、改變操作材料的性質、作用等,使活動進一步深入,引發新的活動,讓美術區域活動“活”起來。
案例:教師依據節日、民俗預設了手工活動“剪窗花”,也投放了一定的必須材料。活動前,教師給幼兒簡單介紹了剪窗花的方法,將操作材料“蠟光紙、剪刀”投放到區角中讓幼兒操作,幼兒興致很高地參與到活動中。但幾天之后,區角沒有幼兒到里面活動了,教師檢查發現操作材料并沒有少,但為什么幼兒的活動興趣由當初熱情轉變到現在的冷淡呢?教師從幼兒的作品中找到了答案,幼兒的作品已經由不成形到現在能剪出圖形、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對紙質的操作材料已經不感興趣了……于是教師又找了各種各樣的大小不一的塑料紙、糖果紙、布、卡紙、花邊剪、剪刀等操作材料投放到區角中。果然,豐富的操作材料再次吸引了幼兒的注意。
三、及時發現操作需求,增添輔助材料,讓區域活動“活”起來
在美術區域活動中,因活動的發展情況適時地增添輔助材料,會使活動內容更豐富,幼兒的興趣更持久。
案例:小班泥工區中,有序地擺設著各色彩泥、墊板。在平時活動中,幼兒就會將其揉團、搓條然后組合成各種圖形,這種活動對幼兒的發展作用有限。于是,小班的教師將豆子、牙簽等輔助材料投放到美術區域中,新增的材料立刻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區域活動再次“活”了起來,幼兒發揮想象制作出了許多新的作品。
四、突出家鄉文化,結合本土內容,讓區域活動“活”起來
開展以農村資源和廢舊物利用為特色的本土化區域美術活動,也會讓幼兒的美術區域活動“活”起來。
案例一:在中二班的布藝主題活動中,各種廢舊的碎布塊在幼兒的手上變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布藝品:荷包、繡球、布貼等,活動中幼兒盡情地享受著快樂。
案例二:在本土化泥塑活動中,教師給幼兒準備了泥巴、小飲料瓶、造型不一樣的塑料瓶等,幼兒在飲料瓶上面塑泥巴,然后用廣告色進行涂色、裝飾,一個個工藝品呈現在眼前,幼兒積極性特別高,作品栩栩如生,充滿了想象力。
案例三:大班幼兒的祁連石畫,是用撿來的戈壁石頭作的畫,造型栩栩如生、獨具匠心,受到大家的好評,幼兒興趣濃厚。
總之,教師應該勤觀察、勤思考、勤動腦,及時發現區域活動中的不足,及時調整策略,更好地為幼兒的區域活動做好引導者,讓幼兒美術區域活動“活”起來,讓區域發揮真正的作用。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