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香
【關鍵詞】 民間游戲;改編;創新;自由
轉化;因地制宜;拓展;引導
【中圖分類號】 G61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6—0116—01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電動玩具、電子游戲機成了幼兒游戲的主旋律,而作為具有“快樂教育”重要價值的民間游戲卻猶如一顆散落在塵世間的明珠,默默地經歷著歲月的滄桑。我們設想通過開展“民間游戲的開發和利用” 實效性課題研究,收集民間游戲并進行改編與創新,給傳統游戲賦予新鮮血液,讓傳統民間游戲適合現代教育發展,發揮其現代教育的價值,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一、利用自主改編法,改編與創新民間游戲
自主改編法就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自由、主動地對原有的知識進行改編,它可以不受任何時間、地點、人物的限制。如,原游戲“跳皮筋”在實際活動中不適合幼兒園的孩子玩,教師可考慮到幼兒年齡發展的特點降低游戲目標,調整游戲難易度,并進行改編:玩法一,“在農場里”的游戲,即把幼兒圈在橡皮筋里面,教師拽著皮筋向前行,伴隨“在農場里”的音樂,幼兒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玩法二:伴隨各種民族風格的音樂,幼兒做踏點步、進退步、秧歌十字步、彈簧步等動作。改編后的優點一是適合各年齡段開展;二是游戲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化;三是游戲更具有趣味性。
二、利用自由轉化法,改編與創新民間游戲
自由轉化法,就是在玩一個游戲時,會由此游戲引發出玩另一個或多個游戲。如,原游戲“騎大馬”就是每人騎著一根竹竿向前跑。考慮到游戲過于單調,教師可做以下改編:玩法一,用竹竿擺成房子、棋盤、小河、山洞、梯子等狀,玩“跳房子”、“下棋”、“過小河”、“鉆山洞”、“爬梯子”等游戲。玩法二,用綢子把四根竹竿綁成轎子,由兩位幼兒分別在左右抬轎子,一位幼兒坐轎子,玩“坐轎子”的游戲。玩法三,幼兒用若干竹竿拼成各種幾何圖形、動物、植物等,玩“有趣的拼圖”智力游戲。改編后的優點一是一物多用,廉價的竹竿發揮了無價的作用;二是游戲種類增多,由單純的體育游戲變換出另外的體育游戲、智力游戲和社會性游戲;三是游戲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具多樣化。
三、利用拓展延伸法,改編與創新民間游戲
拓展延伸法可以引導幼兒在已有的知識領域和認知能力的基礎上觸類旁通地領悟知識、擴大知識面,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如原游戲“打油、買醋”只是買醋或賣油的活動,我們考慮到這個游戲的單調性,作了以下改編:玩法一,“快樂生產員”游戲,幼兒用泡沫、水果網、破膠皮手套等廢舊物品制作成豆腐塊、丸子、火腿腸、粉條、油豆皮等商品。玩法二,幼兒利用生產出來的“商品”玩“開商店”游戲。玩法三,到“商店”里買來食品玩“賣燒烤”游戲。玩法四,“隴西風味小吃街”、“農家樂”游戲由上面“賣燒烤”游戲拓展延伸而來。改編后的優點是將四個游戲串聯起來變成一個系列社會游戲活動,幼兒更喜歡,玩得更投入。
四、利用因地制宜法,改編與創新民間游戲
我們在環境創設中,根據幼兒園地處隴西李氏文化故里的區域特征,組織了諸如“隴西李氏文化旅游節”、“隴西風味小吃街”、“農家樂”此類的游戲活動,利用廢舊物品以及農作物麥稈、玉米皮、玉米稈、茄子、洋蔥、圣女果等充當游戲材料制作成隴西風味名吃(釀皮子、蕎粉、臘肉、搟面皮等)和可愛的小企鵝、漂亮的洋蔥娃娃、栩栩如生的小金魚等,使得游戲活動非常繁華、熱鬧,大大提升了游戲的趣味性。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本土資源改編與創新游戲,既能激發幼兒對鄉土生活及其文化的關注與熱愛,又能解決幼兒園經費緊張與為兒童提供優質教育資源之間的矛盾。
五、利用發散引導法,改編與創新民間游戲
我們通過發散引導法可以使幼兒根據一個游戲項目發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戲內容,從而豐富幼兒的民間游戲。由于幼兒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存在十分顯著的年齡差異,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教師起主導作用,可教會他們玩一些簡單的游戲,如游戲《外婆橋》《堆饅頭》;到了中大班,特別是中班下學期開始,教師由主導者變成引導者,可注重幼兒探索、發現、創造的過程,要鼓勵和支持幼兒挖掘身邊的游戲資源。
(注:本文系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新課改下學科教育教學改革與課程教法開發研究”的子課題《傳統兒童游戲、地方或民族體育項目的搜集整理及利用》階段性成果論文)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