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元
摘 要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一批馬克思主義信仰者明智地選擇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中國的現實予以創造性闡發,在他們的這種思想自覺下,他們的政黨的理論于是也努力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去吸取它生存發展的養分,形成了一整套指導人們實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成果,凸顯了濃厚的中國風格。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理論 創新成果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3.002
On Marxism in China Theory Innovations
CHEN Dayuan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 A group of Marxist believers,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wisely choose to combine Marxist theory with China's reality with great creativity. Determined and conscious as they are, the party`s theory absorb a lot of nutri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s.Thus, a set of innovative theories with sinicism are formed, guiding people to the practice of Marxism in China.
Key words Marxism in China; theory; innovations
0 引言
19世紀中期開始,中國的仁人志士們包括后來的共產黨人前仆后繼,群策群力,努力引導著古老中國走上他們心中的美好道路。中國共產黨經過努力探索,一路披荊斬棘,最終獨占鰲頭,將中國帶上了一條光明艷麗的康莊大道。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為解決中國面臨的現實問題而向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靠攏越來越成為一個趨勢。本文擬系統地討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成果的各個部分是如何緊貼現實問題,在怎樣的程面上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
1 毛澤東思想的中國風格
一個社會的進步總是伴隨著一個個實際問題的解決而發生的!中國社會也不例外。在毛澤東思想產生的時代,面臨的問題既有歷史遺留的,更急迫的則是外來文明沖擊所帶來的。而彼時中國既有的專制體制已極度腐朽,不再能推動社會發展,什么樣的制度合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人選擇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有學者論證說,毛澤東正是以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中 “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作為思想基礎,才促成了對共產主義理想這樣的選擇,①這是很有道理的!
帝國主義列強大肆侵華,國內割據不斷,國家生存和獨立統一的問題亟待解決,毛澤東思想及時地給出了正確方案,解決了這一問題。不走改良的路,要走革命的路!這固然有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推動,但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農民戰爭的經驗也足以推動。中國的革命與馬克思作為分析背景的歐洲的革命有很大的不同,毛澤東正是在總結了歷代農民起義經驗,在調查了中國的革命背景的基礎上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此外,毛澤東還對中國的愛國主義傳統進行發揮而提出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理論。②而作為革命利器的讓人稱奇的毛澤東軍事思想,如在戰爭中對生命的珍惜與尊重,正義戰爭、 人民戰爭的思想的貫穿始終,戰略戰術的運用等,更是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淵源關系。
2 鄧小平理論的中國風格
在經歷了近三十年的運動和斗爭后,中國所遺留的問題依舊嚴重,外來文明的沖擊所引起的問題還是存在鄧小平首先以改革家的魄力,大刀闊斧地干了起來。鄧小平理論以開放的態度對一切有助于改革的經驗都加以吸收,雖然主要是借鑒世界上其他富強國家的發達經驗,但同時也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養分,體現中國風格。
鄧小平身上具有的敢冒敢闖,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務實開放的氣質,骨子里便滿含千百年來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固有的“剛健有為”,“經世致用”的精神。根據鄧小平的一些傳記可知,這種精神似乎是從小就從家族中習染的,后來與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實踐精神等融合而得到發顯。正是“剛健有為”,“經世致用”精神特別是其中的務實精神的推動,才有了鄧小平理論高度重視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特點。這一點有的學者做了不錯的闡發。③但是對于鄧小平有關改革與開放的理論洞見,與其牽強附會地說是對中國傳統革故鼎新,厚德載物思想的繼承,不如說是他骨子里的務實精神促使他對革命動蕩和閉關自守的后果進行的反思,而說他用馬克思主義對這些傳統進行超越,不如說是他務實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了。這種中國化是體現了中國風格的中國化。
鄧小平理論中關于小康社會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目標的內容,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對古代“三世說”的借用和繼承。小康自不待說,連稱號都沿用了下來。共同富裕中“先富帶后富,共奔富裕路”“消除兩極分化”的特點也明顯的帶有兼愛互利,財產公有,等貴賤的“大同”風格,延續了毛澤東等人對大同理想的探索傳統。
“一國兩制”的方針被認為是鄧小平的獨創,然而實際上類似的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是不陌生的。十世紀之交的遼代便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制度長達200年之久,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鄧小平等黨內高層對這樣一個歷史是有所了解的。
鄧小平在語言風格上也延續了毛澤東的表達傳統,喜歡用民間俗語來闡發他的理論。如“不管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殺出一條血路來”等。這樣的表達生動趣味,體現了毛鄧思維的靈活性,突出了中國風格,得到大家的認同,或許反過來也說明:再好的思想若以僵化生硬的形式進行表達,都是不會有市場的!
3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國風格
江澤民繼續接過鄧小平的人民觀,延續毛澤東的群眾觀,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和德治思想,提出了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念和以德治國的思想。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為政以德是千百年的傳統,毛澤東和鄧小平都在這個傳統下倚重共產主義道德來教育國民,這是獨具中國風格的。江澤民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略,除了受西方法治社會理念的影響,在本國歷史上也是得到了養分的。而他尤其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特別強調對民族優秀傳統的繼承,以此來影響國民的人格品質,這也是他重視德治的觀念的體現。
4 科學發展觀的中國風格
國家很富強了,人民也很富裕了,然而舊有的很多問題沒有消失,各種新的社會問題反倒層出不窮。基于此,胡錦濤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我們從“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的理念中可以分析概括出的“整體觀,中庸觀,和諧觀”這些西方主流文化中所缺乏的,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待挖掘的基本的思維方式,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維方式。
其實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伴隨著改革開放就已經開始了,產生了像張岱年,李哲厚,蔣慶這樣許多在國內思想界有很大影響的傳統文化研究者。同時,世界也越來越關注中國文化,有國際影響的美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就說過“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樣的推崇中國文化的話,而西方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弊端更是有目共睹。在這種大背景下,為著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而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無疑會自覺地向中00000000000000000國傳統優秀文化靠攏。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共產黨在未來的實踐中,為解決中國面臨的現實問題而向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靠攏將越來越成為一個趨勢。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為中國新舊問題的解決提供著不竭的資源!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成果是具有濃厚的中國風格的。這種風格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明智。馬克思主義只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才能得到生存發展。這就像歷史上中國唐朝時的佛教思想,它之所以能大興,為唐人所接受,并最終與中國文化徹底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皆因為佛教思想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很多好東西,能革新時弊,而佛教本身又對中國固有的文化大開方便之門,使得俊杰之士都樂意借它來興國安民。馬克思主義一直以來積極進行的中國化之路,也正是為其與中國文化融合創造了條件。當馬克思主義徹底化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的時候,當中國文化將全世界優秀文化都融進自己的體系中的時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空前盛行的時候,也將是古老中國告別屈辱告別落后告別問題實現偉大復興的時候!
注釋
①②郭學旺.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對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影響.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1).
③ 劉景輝.鄧小平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河北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