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兩會”上,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遇到的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廣泛關注。大家紛紛呼吁關注農村教育,關愛農村教師。的確,農村教育要辦好、要發展,離不開廣大農村教師的付出和努力,然而,不少農村學校很難留住好教師。農村教師的流失,導致了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下滑,從而影響了農村教育質量的提升。
那么,是什么導致農村教師的流失呢?雖然原因有很多,但農村教師在生活上存在的諸多“不易”,成了農村教師不愿留在農村學校工作的最重要原因。
有調查表明,農村教師生活開支壓力大,生活上有諸多“不易”。一位在農村學校工作的教師表示,他每個月可以拿到3800多元的工資,但工作的學校離家里有30公里的路,每天上下班需要搭乘班車,中午需要在外面吃一頓飯。扣除生活和交通花銷,每個月基本上剩不下多少錢。類似的情況,在農村普遍存在。
由于受自然條件影響,西部地區一些地方的農村教師生活、工作條件較為艱苦。一是交通不便。有些農村學校與教師居住的縣城相距幾十公里,甚至一百多公里。二是住房困難。很多農村教師享受不到房改房,積蓄不多,購買商品房有困難,離縣城近或者家住縣城的農村教師每天駕車或乘班車早出晚歸,距離縣城遠的教師只能住學校宿舍或在學校附近租房住。
還有一些農村教師表示,在農村學校工作,找對象比較困難。年輕教師到了嫁娶年齡,難以找到理想的對象。因此,一些農村教師只得想辦法往城里的學校調。
凡此種種,農村教師在生活上遇到的“不易”,是其離開農村學校的重要原因。
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生活上的問題解決得不好,如何能安心工作?然而,在很多地方,農村教師生活上的“不易”,并沒有引起當地教育部門或者政府的關注和重視。
筆者認為,要留住農村教師,應該多關注他們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切實解決好這些困難。生活上的困難少了,或者解決好了,才能讓農村教師感受到溫暖,才能把教師留在農村。
那么,如何才能解決好農村教師生活上的“不易”呢?筆者認為,關愛農村教師需從多方面入手。
工資待遇是關鍵。如今,農村教師雖與當地公務員工資水平相當,但實際收入依然較低,個別農村教師生活負擔較重,工作積極性受挫,一些偏遠學校的教師流失情況不容樂觀,對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
為此,筆者認為,除對農村教育投入實行傾斜政策外,還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改善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軟硬件設施及教師的辦公條件,使其達到不低于城鎮學校的水平。要著力改善農村教師的生活條件,積極解決農村教師住房困難問題。各地政府可根據當地實際,實施農村教師“安居工程”,也可因地制宜建設農村教師政府統建房;把農村困難教師納入政府保障房、經濟適用房享受范圍;對租房、住父母房等無房戶適當發放住房補貼;對自建房的給予宅基地的照顧或建房補貼。統一考慮教師宿舍、午休房的配套建設,提高建設標準,保證上下水等基本生活需要。
同時,上級財政要積極支持有條件的農村學校建設教工食堂,要保證教職工正常的用餐需要;沒有條件的可購置微波爐、煤氣灶等加熱加工廚房設備,供教職工使用;或給農村教師發放伙食補貼,以做補償。還要解決農村教師交通困難問題,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實際,統一為城郊農村學校開通教師上下班交通車,以解決農村教師上班乘車困難;也可根據實際支出為乘坐班車或自駕車的農村教師發放相當的交通補貼。
對于年輕教師找對象難的問題,有關部門應建立關懷機制,主動當“紅娘”,做好牽線搭橋工作,為年輕教師搭建交友平臺,提供咨詢和幫助,為其“成家”助一臂之力。
此外,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各地黨委政府應在農村教師“留”、“用”和“管”上下工夫,改善農村教師生活待遇,為農村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推動農村辦學水平的提高,從而促進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在工資待遇上,應把“不低于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的要求落實到位,并逐步提高。在職務職稱上,對長期在農村學校特別是村小學和教學點任教的教師,給予特殊的制度安排,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晉升高級職稱。應增加農村教師的中級和高級職稱指標。
在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險和教師周轉房上做好實事,為農村教師解決后顧之憂。各級政府應就改善農村教師生活條件出臺地方性政策,從關愛農村教師生活上的“不易”著手,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地位,讓農村教師更有尊嚴地生活,為農村教師站好講臺吃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