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婧
初中教育分流問題及對策
尹婧
董澤芳、沈百福認為,教育分流是學校教育系統根據社會的需要與學生個人的意愿與條件,把受完一定基礎教育的青少年學生有計劃、分層次、按比例地分成幾個流向,讓其分別接受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育,以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類人才的活動。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結構逐漸開放和教育功能不斷彰顯,教育分流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將初中教育分流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初中教育分流,有助于我們了解現狀,發現問題,改進方略,促進社會結構要素合理流動,構建和諧的初中教育分流互動體系。
(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新世紀以來,職業教育成為教育領域的焦點,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李克強在國務院會議上提出提高中等職業學校補助,助力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作為職業教育輸送人才的重要載體,農村初中教育分流顯得尤為重要。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分流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農村初中教育分流的大范圍實施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20世紀80年代,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成為當時教育思想的主流。為了解決技工荒的問題,國家開始大規模地實施教育分流,擴大職業教育規模。1985年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根據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要求,我國青少年一般應從中學階段開始分流,初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中等職業技術教育。1994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在農村尤其是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地區,可以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階段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分流。教育分流制度從1985年實施到現在,取得了不少成就。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報顯示,2014年,山東省總人口為9580萬人,位于全國第二。據山東省教育廳統計,2006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院校舉辦的中等職業教育班總數達60.8萬人。2007年,全省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49.2萬人,加上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舉辦的中等職業教育班在校生6.1萬人,實際在校生155.3萬人。但是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是規模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要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
(二)教育分流不合理產生的負面影響
雖然國家一直在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致力于城鄉教育統籌,平衡城鄉教育資源,但是農村教育仍然是中國教育的薄弱環節,尤其是農村初中教育。農村初中教育問題主要表現在學校教育理念落后,選拔制度以學業成績作為評價標準,不能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個體差異,偏離了學校的教育目的。農村初中教育是農村“三教統籌”教育管理模式中承上啟下的一環,直接關系到農村“三教統籌”政策的順利實施。初中教育分流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其功能顯得尤重要。教育分流“問題”是研究農村初中教育分流問題的直接動因。然而,初中教育分流制度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教育分流作為一種為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提供生源的人才選拔方式,直接決定學生的社會身份、經濟收入和職業類型,關系到學生、學校及整個教育系統的發展。但是它的公平性又和高考制度一樣受到質疑,主要是因為教育分流的評價標準單一,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再加上人們對職業教育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見,教育分流難免引起爭議。為了減少教育分流對學生的負面心理影響,研究農村初中教育分流有助于明確教育分流對學生形成的顯性及隱性壓力,減少教育分流的負面影響。
(三)個人生活史體悟
個人生活史是發生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反映個人生活的經歷,是自己對生活的真實體驗。以下是發生在個人身邊的兩個案例:
筆者出生在農村,對農村初中教育分流親身經歷過并深有感觸。筆者所在的村每年都會有十多名初中畢業生,他們在選擇接受職業教育還是普通高中教育時,都會面臨教育分流的問題,這對他們的心理產生特別大的影響。筆者之前就讀的初中2001級2班共65個學生,可以參加升學考試的只有23名。名次在23名到35名之間的學生的考試成績的浮動性很大,卻因“一考定終身”失去了參加中考的機會。部分學生的家長對此表示不滿,但是卻無力改變現實。這導致許多15、16歲左右的初中生選擇職業學校或者直接就業,在知識、經驗等方面都處于不利地位。未成年的初中生們因此被賦予了不同的命運,被貼上不同的標簽,進入不同階層。初中教育分流中的“一刀切”原則,對學生的心理傷害是持久的,經過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村初中生有通過上大學擺脫農村處境的愿望和決心,但是學校卻沒有提供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機會,積極性受挫。
這是一幫從小一起長大的孩子:一個男孩,三個女孩。他們在同一個班級。對教育分流感慨頗多。在這四個孩子中,只有瑤瑤成績在中等偏上,考上了高中。小鵬、小芳、小麗因為成績不好,沒有升學壓力,所以他們經常聚在一起玩。小鵬是瑤的表弟,所以瑤瑤是小鵬的“小管家”。但是小鵬依然無故曠課,而且多次和同學打群架。小鵬的爸爸媽媽對他也束手無策。爸媽勸說其復讀也無果,最后上了一所職業學校學計算機。但是從他口中得知,職業學校的老師經常遲到,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很少。小芳也因成績不好選擇了上海的職業高中學做面點,而小麗選擇了在外打工。
不同經歷反映了初中教育分流對學生的不同影響。筆者從以上案例中體悟到:目前的教育分流依據單一,違背了教育公平,需要改進。學校應對學生實行差異化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行不同的辦法。只有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才能以充分挖掘其潛能。“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不應只是口號,而應成為付諸實踐的導向。
科學且合理地進行初三教育分流對促進教育結構的合理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在開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也不少。比如,農村初中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過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通過對該縣農村初中教育分流實際情況進行調查,以解決目前的問題。發現問題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目前的教育分流理念與教育目的相背離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人才。學校不應只把目標放在追求升學率等外在指標上,而應實事求是地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政策。將教育分流政策歪曲為淘汰差生的工具,對處境不利學生產生不可磨滅的不良影響。第一,X縣初中教育分流分流將成績作為標準,限制了處境不利學生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實行“一刀切”分流,忽視學生的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不同的個性。素質教育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而不是只面向部分優等生的教育。以分數定成敗,似乎成了現代社會的生存法則,這種片面的教育觀念與國家實行素質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馳。第二,實行單一的教育評價制度,造成人才資源的流失。由于學校的教育評價體制單一,將分數作為量化指標。對農村孩子來說,考大學還是學生成才的唯一出路。所以升學率是家長和學校都很關注的一個問題,它關系到學生的前途和學校的名譽。但是隨著多元化經濟的發展,衡量人才的標準也應多元化。不能把成績放在第一位而顧此失彼,造成學生的片面發展。在調查中發現,部分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存在以下不合理的做法:班主任負責勸說學困生上職業學校。每個月一次月考,成績也是排座位的根據之一。按照成績分班,學習成績好的排在后面。學生因文化課成績不好而選擇用特長考學,這是我國教育發展畸形的一種表現。素質教育是指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個性、思想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等多方面發展的教育,而不是將知識與特長分離,培養單方面發展的人才。
(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初中生普遍認為分流的最大收益者是優等生,但是給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產生很多心理問題,傷及學生的自信心。初中生處于叛逆期,心理波動比較大。這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從而“破罐子破摔”,耽誤其前途。通過調查了解到,學生對于教育分流的認知體現了不合理教育分流的弊端。他們認為,教育分流能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提供工作機會。但是,仍有部分學生認為,教育分流能夠為有優良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顯然,在部分學生的眼里,教育分流是分流差生的工具。這種認知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導致一些學生輟學。
(三)對職業教育的認知有偏差
目前,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有人認為職業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所以被迫分到初等職業學校是不公平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初等職業學校屬于承擔義務教育的學校。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不好主要有兩個原因:生源質量低。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生源主要是中考失敗或未參加中考的學生。第二個就是就業前景不好,就業層次低。中等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低,職業教育質量相對較差。教育目標與市場脫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差。而且大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及技校畢業生處于社會的中低層。經調查了解到,職業技術課程主要包括計算機、汽修、美容美發、幼師等專業。專業方向與目前的社會結構不適應,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格無法滿足目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一)加強學校實踐與國家政策的契合度,切實加強素質教育
我國的教育政策都是從上到下實行的,為了加強管理,應建立教育質量管理體系。
以人為本是初中教育分流的基本精神。當今社會處于知識經濟時代,需要高質量的有競爭力的人才,雖然競爭殘酷,但是優勝劣不汰是教育公平大勢所趨。教育分流一方面是學生學習動力,一方面為處境不利學生提供再教育的機會。班主任應該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及時解決學生的困難,幫助學生積極上進,教育不聽話的孩子,幫助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此外,及時對學生進行分流指導。單獨與孩子溝通,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正確引導學生,不要用極端的方式訓斥學生,以免讓他們喪失自信心。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以成績取人。《山東省普通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試行)》規定,均衡編班,均衡配置校內教育教學資源。不得舉辦重點班和非重點班。差異化教學不是將成績作為唯一分班標準,不能一刀切,根據一次成績給學生判了刑,不能按照學校和教師的主觀意愿強制分流。在調查中了解到,部分教師采用“作業超市”的做法,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的作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以獲得最大的進步,從而挖掘自己的潛質。
(二)正確理解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把握好人才的培養方向
人才的培養規格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產業結構升級,教育結構應該以此為導向,適時優化教育結構,促進勞動力個性素質的發展。為適應市場需求,越來越多的中學開始注重學生的一技之長,開設職業技術課程,培養學生的技能。專業主要有數控、機械、電子電工、美容美發、幼師專業。但是隨著人才需求的飽和,以上專業越來越處于弱勢。職業教育的初衷是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但是很多中等職業學校沒有涉農專業。
(三)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優化職業教育形象
職業教育較普通教育處于弱勢,實然價值與應然價值之間始終存在矛盾雖然目前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但是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教師及家長都給予了充分肯定。職業教育質量是職業教育實現公平的中心問題。所以提高教育質量是職業學校的根本任務主要措施如下: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優化職業教育形象。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加強班級管理,引導學生合理規劃課余時間,提高效率;提升學校內涵的發展,提高職業學校的辦學質量;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提高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待遇,對學生進行定期培訓,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及社會地位。以人力資本理論和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改善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提高勞動力素質,為勞動力市場輸送高規格人才。
(四)提升初中生的抗逆力,適時開展心理咨詢講座
初中教育分流給學生造成的壓力是持久性的。部分學生因處于叛逆期對教師持有抵抗情緒。為了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應該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制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初中學生具有叛逆心理,應該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在調查中了解到,50%的教師反映,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就相關問題咨詢過教師,而且由于專業知識的匱乏,教師的建議缺乏長遠性和科學性。學校應積極主動地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及其心理知識素養,為學生咨詢問題提供正確指導。
[1][董澤芳、沈百福.百川歸海——教育分流研究與國民教育分流意向調查[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84.
[2]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1](第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111.
【注釋】
①杰西?洛佩茲、約翰?斯科特著,允春喜譯.[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
(作者單位:安徽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