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霖予
從公民教育觀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肖霖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在當前的中國社會,公民意識還普遍十分薄弱。在我國現行的資助育人體系還不夠完善,在資助育人工作中結合公民教育觀,能更好的分析當前資助體系育人實效性中在方法與目的,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偏離,資助工作實施上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上所出現的問題。
公民教育;資助育人;實效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在當前的中國社會,公民意識還十分薄弱。公民教育是在現代社會里,引導社會公民自發有效地參與國家和社會的公共生活,培養具有公民意識、公民美德的各種教育活動的總稱。公民教育的主要的教育方法是養成與培育,而不單純通過灌輸的方式。而學校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主要渠道。公民教育觀主張通過培養人的自治能力,增進個體的社會責任敢和自主性,引導所有社會公民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在當前的中國社會,公民意識還普遍十分薄弱。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高等院校的招生規模也在逐年擴大,更多的經濟困難家庭的孩子有機會進入大學的殿堂。但在高等教育收費制實行后,巨額的學費成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最大障礙之一,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比例和數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高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學問題變得更加的緊迫和突出,逐步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中的焦點問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
(一)公民教育觀下的資助育人的主體
在解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問題時,首先應明確高校的首要任務是育人,教育、育人的主體是學生,在公民意識教育觀下,教育的主體是公民,即每一個不論其年齡、性別、性格、經濟情況、家庭出身等主客觀條件的自然人,都是享有社會權利與義務的公民,每一個學生都應被同等、公平的對待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和利用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的權利。在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公民受教育權這一問題上,國家出臺了“獎、助、貸、補、免、勤”等一系列資助政策,這種立體式學生資助體系,是國家支持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其宗旨是確保不讓一個貧困學生不因為經濟困難而放棄大學學業,并且不僅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權益,還能夠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的優秀品質。學生因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二)公民教育觀下的資助育人的目標
其次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是幫助人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才能,更好地進入社會,提升人自身的能力和幸福感。公民教育觀下,教育的目的是為國家、社會培養合格公民。合格公民這一概念,沒有標準的釋義,學界普遍認為“愛國、守法、誠信、知禮”是一個合格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素質,是通過道德修養水平來界定公民這個定義。而德育處于學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和決定作用。中央16號文件指出:“資助貧困生是新形勢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可以看出,物質資助是形式,育人是內容,其價值指向對理想、道德、責任、公平、友愛等信念和精神的追求。需要注意的是解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問題時,緩解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幫助他們正常地完成學業,只是資助工作的“基本功能”。當前,無論是學生個體發展需求、高校培養目標所需,還是社會公平公正,都對資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資助育人”要求,即培育有較高思想道德品質合格公民的要求。
(一)方法與目的分離
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實際開展中,人們所注重的往往是資助工作的方法和途徑,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重心放在了資助的“數量”和“效率”上。當這種過于功利化的思想直接作用到育人工作上時,就直接導致了育人這一主要目的的扭曲化,使得資助
育人的本質發生異化、迷失育人方向。資助育人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終點都是培養人,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過度注重資助育人工作的方法而忽視其目的性,就很難發揮資助工作的現實作用。
(二)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偏離
從價值主體和范圍的角度來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具有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兩個層面的含義。資助育人中的社會價值指的是在推進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國家和社會發展價值的宏觀層面上。資助育人的個體價值主要指資助工作對學生個體成長發展所以帶來的影響,旨在為學生個體發展提供更大幫助。資助工作的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是兩個不同的方,但在本質上是辯證統一的。目前在我們國家高校資助工作的主體是國家和政府,政府所主導的資助工作所關注的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在實現社會價值層面的實際作用,主要通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來評價資助工作。資助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成為一種純粹的社會福利性質的維穩工具。偏重與這種思維方式的資助工作勢必容易導致忽視學生個體發展的內在需求,難以實現培育社會公民這一目標。對資助工作個體價值的弱化趨勢必然會制約資助育人功能的發揮,對整體社會價值的充分發揮也產生了巨大的阻力。
(三)資助工作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高校資助育人政策是社會進步和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目前我國的高校資助體系還不夠完善,人們看待理解資助育人工作的政策價還缺乏科學的理性。在資助工作的操作主體宏觀實施中,除了直屬機構在參與時積極性較高以為,地方性的政府機構由于缺乏廣泛的共識在具體的政策實施上與預期的目標有較大落差。
在具體的高校實施過程中,貧困認定、等級評定、資金發放等具體工作中,由于缺少主導價值的理性指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追求自身作為學的利益最大化時,勢必造成學生個體之間的競爭,在這種不必要為了資助款項的惡性競爭中。也容易導致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中的不誠信現象,導致利己主義傾向的形成,背離了資助育人的教育目的性。也容易引起個體之間人機關系的趨向冷漠甚至是對立,導致受資助學生的公德意識淡薄、價值取向發生扭曲,嚴重背離的資助的本意。
[1]黃建美.做好高校貧困生經濟資助及成才教育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12,(9):18.
[2]江應中.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的倫理性及價值躍遷[J].江蘇高教,2010,(3):126-129.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肖霖予,男,(1989—),漢族,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