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珊珊
習主席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萍际菄覐娛⒅瑒撔率敲褡暹M步之魂。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理應肩負起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歷史責任。因此,高校教育必須要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對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要求為出發點,大力推進高校教育創新,一方面從高校建設內部入手,另一方面加強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突破制約和束縛高校教育創新的陳舊機制,大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機制保障和文化支撐。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習主席多次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高校教育必須更加要以改革創新、鼎故革新、推陳出新和勇于突破的創新思維,打破就有觀念、模式和體制的束縛,推動高教教育創新發展。
要突破應傳統試教育條件下形成的創新意識不足的就有思維障礙,有效激活學生的創造欲望和創造能力,使其勇于創新、樂于創新、善于創新。應試教育條件下很多學生高分低能,正是因為學為考的模式抹殺了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嚴重束縛學生的創新意識。應試教育條件下極容易形成固有的思維定式,學生以考試的題型、題目、答案做為學習的目的和內容,導致很大程度上是在不斷的重復和模仿,而缺少突破創新。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習慣性思維對人的創造力的發揮會產生很大的障礙。它使得學生更加依賴記性性和重復性的學習,而逐漸削弱了學生的創造欲望和能力,使得學生在思維產生惰性和固化,從而嚴重限制和阻礙的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加快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要突破思維定式,打破以往應試教育給學生思維所帶來的限制和阻礙,真正地從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源頭來激發學生勇于創新和樂于創新的創新欲,鼓勵學生大膽實踐,真正把求知求新作為學習的動力源泉,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注入無限生機和活力。
培養創新型人才離不開完善的創新機制作為根本制度保障。以往高校舊有的各種機制的種種弊端嚴重挫傷了學生和教師的創新欲望,也限制了學生和教師的創新行為,抹殺了學生和教師積極踐行創新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導致創新型人才的匱乏。實踐證明,只有在完善創新機制的保障作下,推動高校創新教育培養創型人才才能夠落到實處,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才能夠成為現實和可能。因此,要順利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對舊有機制進行不斷改革和完善,加緊以機制創新推動創新教育。
以要完善管理機制作為機制創新的切入點。高校各項工作井然有序的順利進展,絲毫離不開管理機制的有效運行。好的管理機制可以確保高校各項工作雜而不亂,繁而有序,高效推進。同樣,好的管理機制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證。一是要更新管理思想。管理理念是指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指導原則。要樹立創新型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確立為人才管理的標志,大力倡導和宣傳創新管觀,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思想觀念基礎。二是要改進管理手段。培養創新型人才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手段,要實施信息化管理和無紙化辦公,要有效運用互聯網等高科技管理平臺,建立數字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減少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管理,注重管理的效益。
加強創新型的文化熏陶為實施教育創新,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良好的文化環境,使得學生和老師在崇尚創新、培育創新的濃厚創新文化氛圍中不斷激發創新熱情,不斷踐行創新理念,成為創新文化的實踐者和受益者。
一是要強大跨學科相互學習借鑒,打破高校教育內的專業壁壘,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和各學科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交流,使得學生在各種信息和知識共享的文化氛圍中開展創新和實踐,注重文、理、工課程的相互滲透,培養兼具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的整合型創新型人才,最大程度地挖掘和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和創新能力,避免學科間的封閉和固步自封的弊病;二是強調社會實踐文化化,明確學習的重要目的是要學以致用,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不斷提高學生在實踐中創新學習的能力,積累豐富實踐經驗。三是要營造國際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圍環境,高校教育一定要面向世界,要與世界接軌,要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高校。要不斷培育學生國際化的精神,鼓勵學生參與國際教育交流,學習吸收其他國家的優秀教育成果和資源,做到海納百川、開拓視野、豐富自身,不斷推進高校教育創新發展。
[1]梁曉軍. 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創新——談高校創新教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10).
[2]陳臘文.高校的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 [J].改革與戰略,2006(6).
[3]謝焰,胡寶林,宋曉梅.高校創新教育淺析[J].文教資料,2004(32).
[4]倪祥祥.淺析高校教育教學中的創新[J].時代教育,2014(9).
[5]劉寧,焦紅超,劉亞臣.高校創新教育模式發展定位與實施建議[J].大學教育,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