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臨英,陳 琳,郭 軍,王 睿,韓晶晶
2010年,中國人口協會公布《中國乳腺疾病調查報告》,我國主要城市10年來乳腺癌發病率增長了37%。2003年—2009年,我國城市中乳腺癌的死亡率增長了38.91%。2013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每年新發乳腺癌病例約21萬,并以每年2.5%的速度遞增,成為城市中發病率增長速度最快的腫瘤。乳腺癌病人在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康復過程中承受著來自身心不同程度的壓力,嚴重影響病人的康復及生活質量[1]。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乳腺癌診斷、治療過程中40%~1 0 0%病人常見不良反應為疲乏,4.5%~50.0%的病人最常見的心理不良反應為抑郁。疲乏和抑郁被病人稱為最痛苦的副反應,同時也使疲乏和抑郁成了病人需要改善的最大精神心理需求[2]。乳腺癌病人經常描述癌癥診斷治療過程中的不良精神心理反應對自己和家人所導致的消極后果。社會支持是減少負面影響的一個突出因素,是當前研究人際情感關系干預的目標,它可以減輕對健康具有威脅和不良影響的壓力。它主要是通過人際間的情感輸送,給予角色與功能實現的工具支持、意見或建議的信息支持來調節情感應激等。可以明確的是,社會支持的有效實施,可以幫助癌癥病人調整面對疾病的壓力和適應力[3,4]。雖然病人住院治療期間常規接受的面對面心理干預能夠提高癌癥病人的心理調適能力,但由于乳腺癌的治療時間長,絕大多數病人在化療和放療的治療間歇期進行院外休養,使得面對面心理干預不能規律進行。而電話溝通干預是基于人際關系治療理論和癌癥教育的一種干預方法[5],本研究將電話溝通心理干預應用于對乳腺癌病人和家屬延續心理護理中,使其生活質量得以改善[6]。
1.1 研究對象 本項研究采用重復測量試驗設計,選取48例乳腺癌病人并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各24例。納入標準:Ⅰ期~Ⅲ期接受治療的乳腺癌病人;會使用電話;自愿參與本研究,且丈夫或一位同住家屬也愿意參與。輔導內容包括傾聽病人的不良感受,提供咨詢及指導。
1.2 干預方法 常規組接受住院治療時常規完成的各項治療護理指導,以及獲得相關健康指導和康復資料,同時離院時告知病人休養注意事項和精神心理調節方法,并告知病人及家屬如有疑問可隨時電話咨詢,但不會收到研究者主動進行的電話溝通干預。干預組病人住院治療期間,不僅接受與常規護理組相同的精神心理干預,并且離院期間每兩周會接到具有豐富精神心理學知識的腫瘤專科護士的電話,共計3次。專科護士均通過5h的統一研究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干預模式、科學癌癥治療康復信息、文獻閱讀作業和討論。電話干預過程中進行錄音以達到質量控制。參與研究的病人家屬也會接到與病人相同時間段內的3次電話,電話內容為角色轉換、社會支持、認知與抑郁癥狀管理和癌癥教育等。電話溝通平均時間31.7min。
1.3 研究工具 ①抑郁量表(CES-D)。使用 CES-D測量病人的抑郁心理,該量表已被廣泛應用于普通人群和一般癌癥人群,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②正性負性情感量表(PANAS)。正負性情感的測量采用PANAS,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結構效度。③多維疲勞量表(MFI)。疲乏的測量使用MFI,該量表已被研究證實具有很好的效度和內在一致性[7]。
1.4 調查方法 干預組進行3次調查,分別為基線調查(T1)、電話溝通干預(每2周1次)后1周調查(T2)、T2結束1個月后調查(T3)。常規組同樣時間點完成3次調查。所有干預和數據的收集均通過電話完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統計學方法包括χ2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
2.1 兩組病人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各階段指標得分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各階段評價指標得分情況 分
2.3 各階段評價指標的相關分析(見表3)
表3 各階段評價指標的相關分析(r值)
2.4 各評價指標分析 在測試該干預有效性之前,各指標之間的關系首先用Pearson相關分析進行了評估。在表3中顯示,T1、T2和T3的指標矩陣相關,這些相關分析顯示所有指標之間均有中度至強關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疲勞和所有的感指標之間都有顯著關聯。
2.4.1 抑郁 CES-D得分在分析前均進行了平方根轉化。認為在干預組部分支持了抑郁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減輕的趨勢。抑郁癥狀的改變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發現顯著時間主效應(F=1.77,P=0.19),也沒有時間組交互作用(F=1.87,P=0.17)。對于干預組,每個測量組的均值均表明有抑郁持續減少的趨勢。
2.4.2 正負性情感 在干預組負性情感會隨著時間而下降的假設并未得到支持。負性情感產生的時間(F=0.08,P=0.92)及時間組交互作用(F=0.71,P=0.50)均無顯著主效應。但對于干預組正性情感會隨著時間增加的假設得到支持。結果顯示正性情感的出現時間(F=3.74,P=0.03)在兩組間有顯著差異,但不存在組間交互作用(F=0.10,P=0.91)。
2.4.3 疲勞 認為干預組的疲勞會隨著時間而遞減的假說也得到了部分支持。試驗未發現顯著的時間主效應(F=1.02,P=0.37)。然而,這一時間趨勢由組間作用顯示(F=2.65,P=0.09)。
本研究結果顯示,電話溝通干預作為社會支持的一種形式,能夠改善病人的精神心理狀態。這些初步的研究結果提示電話溝通干預病人有效,對抑郁、負性情感和疲勞具有明顯改善作用[8]。分析原因可能為:①干預本身就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并以心理指標的改善為干預目標。電話溝通干預可能有助于通過心理因素如抑郁的改善、減輕負性情感來消除疲勞。盡管疲勞可能是心理因素的間接影響,但尚無法檢驗這一假設,將在今后的研究中證實。②可能是劑量效應的影響。6周的研究區間可能并不足夠達到更好的干預效果,初步分析那些接受更多干預的病人增加了正性情感,說明獲益更大,同時有效心理干預的持續時間與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呈正相關[9,10]。③本研究提示在未來研究中增加干預次數和延長干預時間可能更有利于病人的癥狀管理。本結果也支持了“社會支持的參與能夠促進病人的積極心理和身體健康”這一理論基礎。研究者普遍認為,社會支持可以減少或減輕病人對造成其心理或身體威脅因素的不良應激反應,可為病人和家屬提供一個通用的歸屬感和幸福感,減輕心理絕望[2]。在本次電話溝通干預的研究中,研究者不僅為病人提供了直接的社會支持,而且通過對家屬的干預,使病人的社會支持能夠得以加強[11]。值得強調的是,由于現今醫療覆蓋和服務內涵拓展的局限性,筆者認為6周的電話咨詢干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本研究結果為進一步改善乳腺癌病人的負性心理和生活質量提供了具有實踐意義的理論模型。根據臨床實踐,許多病人面對面心理干預的參與度低,而且整個治療期間,病人在院治療時間短暫,難以獲得持續的面對面心理干預,而電話溝通干預的延續解決了干預的間斷性這一問題。
目前,承受巨大精神心理壓力的乳腺癌病人基本上只有住院期間才可獲得的來自醫務人員面對面溝通的干預模式,獲得的精神心理支持極為有限,護理人員需要及時評估病人能夠獲得的來自家庭與社會支持的數量和質量,尤其是對缺乏家庭與社會支持的病人,需鼓勵他們參與和接受電話干預模式。電話干預作為低耗的精神心理輔導傳遞方式,其優勢在于不僅消除病人對自身及醫療服務信息提供者形態儀態的視覺影響,還能將干預覆蓋至偏遠農村及鄉鎮地區,解決了因交通帶來不便的現實問題。所以,醫療電話服務可以視為乳腺癌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延續心理治療服務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有效干預措施。提示護理人員在今后的工作中可建立電話輔導長效機制,通過電話溝通干預讓乳腺癌病人及家屬獲得精神心理的延續護理,切實提高乳腺癌病人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12]。
[1] 陳德鳳,郎紅娟,房雅君,等.影響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6):113-115.
[2] Badger T,Segrin C,Dorros SM,etal.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nd their partners[J].Nurs Res,2007(1):44-53.
[3] 喬麗娟,吳書超.我國乳腺癌患者社會支持研究現狀[J].衛生職業教育,2014(5):158-159.
[4] 張健華,吳碧娟.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3(35):12-13.
[5] Sherman DW,Haber J,Hoskins CN,Budin WC ,etal.The effects of psychoeducation and telephone counseling on the adjustment of women with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J].Appl Nurs Res,2012,25(1):3-16.
[6] Badger T,Segrin C,Meek P,etal.Profiles of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Who responds to a telephone interpersonal counseling intervention[J].J Psychosoc Oncol 2005,23(2-3):79-99.
[7] 韓秋鳳,田俊.多維疲勞量表應用于腫瘤患者的信度和效度驗證[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6):548-550.
[8] Chamberlain WM,Tulman L,Coleman EA,etal.Women’s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lephone support and education on their adjustment to breast cancer[J].Oncol Nurs Forum,2006,33(1):138-144.
[9] 陳月梅,石瑤.心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5(3):550-551.
[10] 劉鉞,周麗杰,李玲,等.心理和行為干預對乳腺癌患者情緒與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10):1172-1174.
[11] 唐秀英,羅鳳,石果,等.乳腺癌患者配偶認知行為的心理干預對乳腺癌化療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4(22):2848-2852.
[12] 李碧秀,李婭,嚴梅,等.電話隨訪式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患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2(8):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