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冠心病即因冠狀動脈血管形成粥樣硬化致動脈管腔狹窄和阻塞,心肌缺血缺氧、壞死引起的心臟疾病。近年來,冠心病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以見效快、傷口小、效果顯著為廣大冠心病病人所青睞,是冠心病最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雖然術后病死率大幅度降低,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給病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本研究將系統護理干預應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2年3月─2014年3月通過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且在我科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的病人100例,將其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所有病人血流動力學穩定,無認知和活動障礙,能夠配合且自愿參加本研究。干預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5歲~78歲(62.5歲±4.8歲);并發高血壓32例,并發高脂血癥14例,并發糖尿病4例;對照組:男2 3例,女2 7例;年齡4 0歲~7 5歲(6 8.9歲±5.6歲);并發高血壓29例,并發高脂血癥18例,并發糖尿病3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干預方法 采取經皮冠狀動脈術后常規護理,即告知病人及家屬手術的注意事項,合理選擇飲食,指導病人完成各項相關檢查,向病人介紹常見危險因素及預防方法,并給予運動指導、用藥指導和健康教育。
1.2.2 干預組干預方法 在對照組干預方法基礎上進行系統化認知、行為和心理干預。干預時間為3個月,從術前第3天開始。選擇4名有8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學歷為本科以上、職稱為主管護師以上的護士對病人進行干預。干預前對4名護士進行培訓,并考核其掌握情況,確定統一干預路徑后開始干預。在整個干預過程中,干預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工作有條理、言語親切、從病人角度出發、理解同情病人,以利于干預的有效開展。
1.2.2.1 認知干預 評估病人冠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病人需求實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方式主要為發放健康教育宣傳冊、走廊掛圖、病區示教室視頻動態播放、每周組織集體上課、每月開展病友討論會等,每次集體上課結束時對病人進行提問,根據病人掌握情況進行個別指導;開病例討論會時選擇個性積極樂觀、恢復較好的病人分享自己的切身體驗,鼓勵病人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掌控情緒的方法及改變目前癥狀的獨特方法。健康教育的內容有冠心病病因、危險因素及控制、介入治療術的優點及意義、術后潛在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方法、運動鍛煉及合理飲食的重要性、心理狀態對疾病的影響及調節的重要性等。
1.2.2.2 行為干預 ①生活方式調整。與營養師共同制定冠心病的飲食,由訂餐員每日定點送至病區,嚴格控制每日鈉鹽攝入量在6g以內,以蔬菜為主,減少高脂類食物;每周二測體重,體重指數控制在24kg/m2以下;戒煙限酒;中午固定休息1h,22:00后保持病房安靜,盡量減少夜間治療及護理,保證病人作息規律。②適應性訓練。術前即進行相關訓練,掌握正確的咳嗽方法,進行床上排便訓練和體位變換練習。③運動鍛煉。術后3d~5d以步行為主,囑病人先扶著床欄在床周圍走動,若鍛煉1d~2d無不適后嘗試在病區走廊慢步走15min~20min,督促病人做簡單的體操動作、打太極拳、慢跑等有氧運動。④監控遵醫行為。設記錄本,督促病人每天記錄自身運動、飲食、用藥等行為,每日由干預人員及時檢查并給予指導改正。⑤誘導療法。用音樂或暗示語以誘導的方式放松病人身體,讓病人想象患處組織細胞正在愈合,疾病正在慢慢恢復,每次半小時,每日臨睡前進行1次,每周五17:00集中治療1h。
1.2.2.3 心理干預 從術前3d至術后1個月,每天干預15min。先以隨意聊天的方式開始,引導病人釋放內心負面情緒,關心理解病人。了解病人疾病感受、家庭及經濟狀況、目前對疾病的認識,分析病人現存的最大心理問題。向病人講解心理狀態與冠心病術后并發癥的關系,強調負性情緒會嚴重影響疾病的恢復,以疏導為主,必要時采取一定的幫助與支持,建立家庭、信息、心理支持系統。病人術畢回病房后,做好病人的基礎護理,適當向病人解釋術后癥狀發生的原因,每半小時巡視1次,觀察手術傷口情況和肢體活動情況,巡視時及時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況,及時疏導其不良情緒,使其對康復充滿信心。出院時,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告知病人出院后可能會發生的異常癥狀、復診時間和鍛煉方式,指導其正確用藥及飲食,并每隔1周進行1次電話指導。
1.3 觀察指標 病人自我效能水平、焦慮水平和并發癥發生率。自我效能水平測評采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Lorig等[1]設計的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焦慮水平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2]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自我效能水平和SAS評分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干預前后兩組自我效能水平比較(±s) 分

表1 干預前后兩組自我效能水平比較(±s) 分
時間 組別 例數 角色功能 情緒控制 癥狀管理 與醫護人員溝通干預前 干預組50 6.35±1.20 6.38±1.36 5.98±0.92 5.76±1.32對照組 50 6.54±1.61 6.70±1.58 6.23±1.17 6.08±1.67 P>0.05 >0.05 >0.05 >0.05干預后 干預組 50 7.35±1.20 7.59±1.36 7.91±0.92 7.42±l.32對照組 50 6.54±1.61 6.70±1.58 6.23±1.17 6.08±1.67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P干預組 50 55.40±3.12 40.30±5.89 >0.05對照組 50 54.80±4.03 50.10±3.74 <0.05 P>0.05 <0.05

表3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例
3.1 系統護理干預對病人自我效能的影響 自我效能是病人對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一行為能力的認知。在本研究過程中發現,在病人不熟悉疾病相關知識、不清楚治療護理計劃的情況下,對于自己身體出現的異常癥狀常產生恐懼心理而懼于去完成某種行為活動。有研究發現,適當的活動可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建立,降低血小板聚集,減少冠狀動脈血栓的形成[3]。如果病人在較低的自我效能水平下,很難去完成這些行為,從而延長了病程。本研究結果提示,對病人進行認知、行為和心理的系統化干預后,其自我效能水平明顯提高,能夠積極主動地詢問醫護人員促進疾病康復的鍛煉方式,并努力堅持去完成這些行為。
3.2 系統護理干預對病人焦慮的影響 伴有明顯焦慮情緒的病人發生致命性冠心病事件和猝死的危險較高,其危險度隨焦慮程度的增高而增加[4]。本研究采用音樂干預降低病人焦慮情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音樂是一種聲波的振動,當其作用于體內時與機體產生共振,能達到類似按摩細胞的作用,可降低抑郁和焦慮水平[5],還具有不同程度降血壓、鎮痛、鎮靜、興奮的作用。有規律地對病人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的風險意識。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系統干預后干預組病人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3 系統護理干預對病人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 冠心病病人在經過系統護理干預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和經濟負擔,有助于提高病人及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
[1] Lorig K,Stewart A,Ritter P,etal.Outcome measure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health care interventions[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96:41-44.
[2] 劉曉紅.護理心理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1998:266-268.
[3] 范曉江,鄭迎夏,李香菊,等.護理人員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運動認知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與康復,2009,8(6):467.
[4] 張玉清,黃飄.冠心病病人焦慮狀態的調查分析及護理干預[J].全科護理,2009,7(8A):2052-2053.
[5] 范小清,伍曉瑩,楊彩華,等.音樂輔助治療對腦卒中后失眠的康復作用[J].護理與康復,2009,8(7):55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