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貴芳
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的常見癥狀之一,它可能是正常生長過程中出現的生理現象,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現[1]。新生兒由于其肝功能發育尚未成熟,肝細胞攝取膽紅素的能力低下,結合轉運膽紅素的能力不足,排泄膽紅素的功能不成熟,加上其腸肝循環的特殊性,都容易導致血膽紅素濃度增高[2]。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由于其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膽紅素代謝能力差,黃疸較足月兒重,持續時間長,如果膽紅素濃度過高會引起膽紅素腦病甚至核黃疸,對患兒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所以臨床上應重視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3]。藍光照射是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首要治療方法,它具有操作方便、療效迅速、不良反應小的優點[4],近年來對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報道較多[5-9],但對不同照射方式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效果的探討研究較少,本研究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不同治療方式進行深入探索,以期為臨床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提供參考。
1.1 對象 選取2009年─2014年在我院新生兒科進行治療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316例,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早產兒血清膽紅素>257μmol/L(15mg/dL),足月兒血清膽紅素>221μmol/L(12.9mg/dL)[10]。將患兒隨機分為持續照射組與間斷照射組。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治療,在黃疸高峰期首次采血測血清膽紅素,用波長420nm~480nm的藍光溫箱、單面照管距40cm進行藍光照射,照射1d、2d、3d、4d后分別采血復查血清膽紅素。用藍光照射前均使用黑布罩遮蓋嬰兒雙眼、會陰、肛門,其余部位裸露治療。持續藍光照射為:照16h~18h后停6 h~8h;間斷藍光照射為:照6h~8h后停6h~8h。采用間斷藍光照射的患兒輔以撫觸、母乳或適量配方奶粉喂養。記錄兩組膽紅素水平、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熱、皮疹、腹瀉等)的發生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不同干預時間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見表2~表4)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與治療4d后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 μmol/L

表3 足月兒與早產兒不同干預時間膽紅素水平 μmol/L

表4 足月兒與早產兒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差值比較 μmol/L
2.3 新生兒治療效果比較(見表5、表6)

表5 兩組新生兒治療效果比較 例

表6 足月兒與早產兒治療效果比較 例
2.4 兩組新生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見表7)

表7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藍光治療方式對足月兒黃疸治療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間斷藍光治療對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效果好。藍光照射治療48h后,間斷藍光照射的總膽紅素的下降幅度高于持續藍光照射,可能與照射后機體清除膽紅素的需要一個過程有關。由于間斷照射組每次照射時間較持續藍光照射短,所致的不良反應明顯低于持續藍光照射,因此間斷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11]。
早產兒中樞發育不成熟,皮膚角質很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因此經皮膚丟失的水分也較多,在治療中易出現脫水、發熱等并發癥。采用間斷藍光治療,護理工作人員在間斷期予以適當撫觸護理,使其獲得安全感,感受到了媽媽般的關愛,使食欲增進,增加胃泌素和胰島素等的分泌,促進患兒對乳汁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胎便的排泄。排便次數增多,減少了肝腸循環,加快了黃疸消退,縮短了療程[12,13]。在間斷治療間歇期,對早產兒進行母乳喂養同時加配方奶粉,提高治療依從性。增加嬰兒攝入量,供給糖原,促進葡萄糖醛酸的形成;盡快建立腸道菌群,分解腸內膽紅素為糞膽原,且增強胃腸蠕動、誘導排便,可減少膽紅素的肝腸循環,從而減少膽紅素在腸道內的重吸收,減輕黃疸[14]。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69.
[2] Tina M,Slusher,Alvin Z.Neonatal jaundice Technologies: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jaundice[J].N Engl J Med,2008,35(8):920-928.
[3] Nandiran R,Kevin I.Investigation of prolonged neonatal jaundice[J].Current Paediatrics,2009,15(1):85-91.
[4] 吳青林.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神經毒性作用的監測[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5):56-58.
[5] 劉月利.間斷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66例療效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1,36(5):327.
[6] 侯炯輝.141例新生兒黃疸光療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0,21(6):787.
[7] 呂有道,張本金,馬洪梅.母乳喂養與新生兒黃疸的關系[J].兒科藥學雜志,2013,2(19):21-22.
[8] 梁桂玲.藍光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治療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4):245-247.
[9] 王小榮.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105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2,2(20):241-242.
[10]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4
[11] Bergeron MJ,Gourley GR,Orkin SH,etal.Disorders of bilirubin metabolism,in Nathan and Oski’s hematology of infancy and childhood[M].Philadelphia:Saunders Elsevier,2011:103-145.
[12] 侯靜,魏林,楊麗媛,等.撫觸對早產兒行為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1(4):47-48.
[13] 鄧德娟.新生兒撫觸技術在產科中的應用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3):71-72.
[14] 肖紅,金桂英,徐春娥,等.撫觸與人工刺激排便對新生兒黃疸影響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3):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