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梅
近年來,隨著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增加,透析相關性便秘的患病率也逐年增加,成為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較為常見的問題[1]。長期便秘對機體的危害較大,會導致食欲減退、腹脹、腹痛、頭暈、煩躁等癥狀,并且增加腫瘤發生的風險,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本研究將中醫調護方法應用于維持性血液透析伴便秘病人的護理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腎內科就診的維持血液透析伴有便秘的77例病人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人均為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且符合便秘的標準(便秘診斷標準參照羅馬Ⅲ標準:排便困難、糞便干結、排便頻率減少或排便不盡感;每周完全排便<3次,排便量<35g/d;消化道造影顯示全胃腸和結腸通過時間延長[2])。納入標準:年齡40歲~70歲;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接受過口服緩瀉劑治療的病人、明確為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如直腸前突)、嚴重的痔瘡(Ⅲ度、Ⅳ度)、腸鏡或下消化道檢查提示結腸器質性病變者、有腹部手術史伴粘連性腸梗阻病史者、偏癱需長期臥床病人、有較為嚴重的心肺疾病人、嚴重的腹壁疝病人。以病人就診的先后順序將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45歲~68歲;對照組37例,男14例,女23例;年齡42歲~70歲;兩組病人均每周接受血液透析2次或3次,每次4h~5h。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慢性腎衰竭血液透析常規護理方法,但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溫水洗足、高纖維素飲食以及腹部按摩等改善便秘的方法在本研究中不作為處理因素,這些方法可以作為良好的生活習慣對病人進行健康宣教。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相應的中醫調護,調理方法包括:①中藥調理。復方蘆薈膠囊或大黃片等中藥適當加以調治。②針灸療法。對豐隆穴、天樞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等進行針灸。③穴位按壓法。每天按壓迎香、足三里、天樞、氣海、關元等穴位,每天3次[3]。除此之外,注意培養病人良好的排便習慣和排便條件反射,具體方法為:清晨睡醒后自行進行長強穴位按摩;床上進行提肛鍛煉、腹部按摩,做咀嚼動作和吞咽動作。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約30min后如廁,排便時切忌過度用力,如果排便不成功,可活動后再試。
1.2.2 效果評價 為了盡可能的獲得病人的同意和配合,減少失訪率,設計調查表時力求簡潔、使用問題式對話的方式,病人只需勾選答案。隨訪期6個月。觀察指標包括臨床療效、大便性狀、排便時間、排便頻率、排便困難程度及伴隨癥狀。①大便性狀。軟便為正常0分;呈成形糞便為1分;呈臘腸樣糞便為2分;硬便為3分;非常堅硬或呈羊糞狀為4分。②排便時間。排便時間≤10min為0分;排便時間10min~15 min為1分;排便時間15min~25min為2分;排便時間>25min為3分。③排便頻率。24h~48h排便1次為0分;49h~96h排便1次為1分;97h~168h排便1次為2分;≥169h排便1次為3分。④排便困難程度。自然排便,暢解為0分;自然排便,欠暢為1分;排便困難,費力為2分;排便困難,需服藥排便為3分。⑤臨床療效。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確定療效標準[4]:臨床痊愈為大便正常,其他癥狀全部消失;顯效為便秘明顯改善,間隔時間及便質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間隔時間在72h以內,其他癥狀大部分消失;有效為排便間隔時間縮短1天,或便質干結改善,其他癥狀均有好轉;無效為便秘及其他癥狀均無改善。⑤伴隨癥狀。包括腹痛、腹脹、食欲下降和焦慮。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過程中失訪3例,其中觀察組2例,對照組1例,失訪原因為觀察期死亡1例,異地治療1例,中途退出1例。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6.8%和44.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干預前后兩組癥狀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癥狀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大便性狀 排便時間 排便頻率 排便困難程度干預前 觀察組時間40 1.58±0.69 2.11±0.81 1.86±0.71 1.79±0.92對照組 37 1.74±0.81 1.89±0.66 1.95±0.85 1.68±0.75干預后 觀察組 38 0.54±0.601)2) 0.59±0.591)2) 0.50±0.601)2) 0.32±0.471)2)對照組 36 1.05±0.52 0.63±0.60 1.47±0.77 0.52±0.61 1)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2)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2.3 干預前后兩組伴隨癥狀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伴隨癥狀情況比較 例
中醫學認為,便秘的基本病因主要有熱、氣、冷、虛四個方面。慢性腎衰竭尿毒癥病人,脾腎虛損、陰陽皆衰、氣血均虛、推動無力、津枯血燥、二便不通。而血液透析屬于祛邪療法,它能夠祛除水氣、濕濁等邪實,改善病人惡心、嘔吐、疲倦、肢困、浮腫、面色晦暗等癥狀。但在祛邪的同時,必然會導致精微物質的丟失、損及正氣,長期透析失血失液、氣虛血少,且長期控制水的攝入,更致津液枯槁,大腸失于濡潤,無水舟停,傳導無力,形成便秘。本研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中醫調護方法取得了顯著的療效。高纖維素飲食已成為緩解便秘的常識,不再贅述。本研究使用針灸和穴位按壓等中醫調護方法,可通過不同方法刺激穴位,疏通經絡,達到健脾益腎、益氣復運、促進胃腸蠕動的效果,避免單純使用中藥方劑調理對胃腸道產生刺激。
本研究更強調的是排便習慣和有序的排便反射的訓練。臨床隨訪中發現幾乎所有的便秘病人都存在焦慮心理,排便時過度用力,過度用力雖可增加腹內壓,但可導致小腸疝入盆腔,壓迫乙狀結腸,對女性而言容易導致直腸前突等。本研究中采用清晨睡醒后自行進行長強穴位按摩、床上提肛鍛煉、腹部按摩、做咀嚼和吞咽動作,刺激排便反射,大部分病人在有序訓練3個月后,可建立排便反射,逐漸緩解排便困難癥狀。
[1] Adaka K,Inamoto H,Sata K,etal.ConstiPation and dietary fiber in dialysis patients[J].J Pn Soe Dial Ther,1989,22:995-998.
[2] 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Ⅲ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
[3] 焦廣宇,蔣卓勤.臨床營養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86-97.
[4] 鄭筱萸.中藥新藥治療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