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五星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貴在寓方法指導于知識傳授之中,教師應該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展的引路人,而學生才是成長的主人,發展的主體。作為高中物理教師來說,關鍵是如何在物理教學的各種課型、各個環節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打破傳統的固定的教學模式,尋求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和策略,創造良好的創新教育環境,有機的將知識、方法、能力、世界觀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學會生存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素質。
1 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對學生來說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其良好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而且有利于其創造思維的萌芽和發展。因為只有師生關系的民主和諧,學生才敢于同老師辯論,而這種師生間的智力對抗和思維撞擊,正是學生進一步探索并追本溯源的性質和動力。相反,“唯師是從”的師生關系只能壓抑學生的創造潛能,摧殘學生的創造個性,嚴重阻礙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
2 大力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創造性思維既是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結合,也是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的結合,其中以發散思維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1.提倡“一題多變”訓練創造思維
研究表明,圍繞同一能力層次或同一類型做n個習題,其實效遠小于引導學生從n個不同角度或層次探討一個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精選例題,對學生進行靈活多變的變式訓練。
2.注重“一題多解”培養創造思維
許多物理題,不止一種解法。在教學中,對每一個習題,要求學生用一種方法解完后,再思考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3 多組織學生參加創造性活動
所謂創造性活動一般是指解決新問題,探索解題方法的活動,或者是對于人的創造產物感到不盡完美,而進行的改革活動。多組織學生參加創造性活動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創造思維水平的重要途徑。物理教學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體系,開展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不僅可以使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所明白的道理得到印證,并且可以通過人體各種感官功能得到更生動、更鮮活、更深刻的體驗而刻骨銘心。如參觀工廠、發電廠、觀看“神舟六號”載人上天的錄像,以及向學生介紹華裔物理學家榮獲諾貝爾獎等,讓學生就其中的發現或感受相互進行交流、對比、辯論,既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又能轉化為他們創新活動的動力,全面提高創新能力。
4 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從發明家創造的事實可以看到,創造能力不僅是想象力和思考力,而且是情感、意志、氣質和性格等良好個性的綜合。只有幫助學生培養和配置非智力因素,養成優良品質,克服不良習氣,才能使其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
1、學習興趣
興趣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能源,是事業成功的秘訣之一。很多科學家之所以能做出那么大的成就,原因也是他們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教學中教師要有效抓住學生心理,用一些新奇的實驗、模型、圖表及故事、謎語等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熱情
熱情可以點燃智慧的火花,是創造的翅膀。沒有對科學寄予很大熱情,是很難攀上高峰的。教學中教師通過介紹中國在物理學史中的發明創造,在歷屆國際發明博覽會和國際中學生物理奧賽中的碩果,以及大量的創造發明事例,讓學生知道:創造能力人皆有之。使學生增強創造熱情,樹立創造志向,爭當未來的科學家、發明家。
3、膽識
具有膽識和自信心是事業成功之本。因此,教師要通過介紹科學巨匠們不迷信權威,不崇拜偶像,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的事例,培養學生的膽識。
5 精心設計創造性作業,賦予其更多的開放性、靈活性
作業是鞏固、檢驗、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能更好地鞏固或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作業來培養創新能力,使學生思維有了用武之地,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檢驗學生的創新素質可設計出以下幾種類型:1.辯論式作業:可組織專題辯論會,兩方可自由組合,可集體準備辯詞,以有利于吸收多種觀點,集思廣益。辯論會的評委可由其他學生們自己擔任,辯論結果亦可由同學們自己來評判。2.撰寫小論文式作業:可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提供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現象和查閱相關資料撰寫小論文,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探究鉆研的精神,使學生初步熟悉教研活動的過程。3.社會調查式作業,寫出短小的調查報告或調查筆記。通過調查活動的展開,使各種能力,尤其是創新素質得到培養。
總之,實施物理創造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有待于廣大教育工作者從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探索研究。只要我們勇于改革,堅持不懈,就一定能使物理創造教育不斷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