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炳
摘 要:探討在中文課堂中建立課堂教育程式,通過對課堂上學生心理因素進行分析,做好相應的教育策略,實現(xiàn)中文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中文課堂;語文教育;心理因素;策略
語文教育的重點在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雖然教師根據(jù)教育的改革不斷轉(zhuǎn)變教學模式,但從源頭上來說,這種改變只流于形式化而未深入到學生的內(nèi)心。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提不起積極性,對語文知識的掌握不牢。因此,對中文課堂教育程式心理因素的重視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它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 為何中學課堂的程式教育
1.1 程式教育具備多樣化
教學多樣化是指駕駛為了到達預期教學目的,采用多種方法來進行教學,將以往教學模式進行改良,發(fā)展形成新的教育模式[1-2]。高中的教育課堂教育程式主要包含以下幾種,1教導程式其一,教導程式。即教師通過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并應用于實踐中;其二,綜合程式。就是教師同學生共同參與到學習中,然后對學習材料進行歸納和整理,經(jīng)過分析后,得出一定的結論;其三,互動程式。指的是由教師先提出問題,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由學生分組討論解決方法,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使知識得到傳遞,讓問題得到解決,學生從中獲取知識。
1.2 以學生的心理變化過程為根據(jù)
為了教學活動能有效的進行,中文課堂教育程式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學生的心理變化。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認真聽取學生的教學意見,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不斷調(diào)整課堂策略,利用不同教育方法讓學生掌握知識,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因此,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是一個教師必備的素質(zhì)。
2 中文課堂教育程式的心理要素和意義
2.1 更有組織性的對學生進行教育
從科學研究上來說,關注是學生活動能有效完成的前提[3-4]。如果個體對外界的信息未加留意,那么他會在很短時間內(nèi)將這些信息遺忘。課堂教育程式的目標就是要令學生對所學知識長時間的記憶,并能用它溫故而知新,解決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更有組織的引導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2 加強學生的認知指導
認知指導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調(diào)動學生的感知、記憶、思維等多種能力,可以由多媒體講解,競賽等多種形式展開。將所學的知識以多種面貌呈現(xiàn)出來,利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加學生強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對課堂知識充分的吸收掌握,并勇于實踐生活中。
2.3 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
強化作為一種加速定性的塑造行為,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有很好的矯正或增強效果。教師在運用強化手段時,要令學生明白他們是因為行為結果而受到批評或表揚的。如在進行演講比賽時,教師可以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語言上的鼓勵,激發(fā)學生的自我展現(xiàn)力和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及時的抓住學生的思維活動點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強化,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積極參與的氛圍,讓學生在接受課堂教育中強化思維能力。
2.4 吻合學生的心理趨勢
在教育的過程中,合理的利用學生的心理感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活動會由教學方式的不同而發(fā)生改變。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適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以符合學生喜歡求變的心理趨勢,單一的傳授模式可能會令他們覺得乏味。而中文課堂的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為主,那么在學習詩歌散文的時候,可以用朗誦比賽的形式展開,學習小說戲劇類的文章時候,可以讓學生分組在講臺上以話劇的形式表現(xiàn)對文章人物的理解。
3 在中文教育程所采取的對策
3.1 敢于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興趣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能,有研究表明當對某樣東西感興趣時,大腦皮層的細胞就會處于興奮狀態(tài),此時對知識的吸收和接受都是最好的。因此,教師要用心的準備課前導語,比如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巧妙的設計一些學習“障礙”,當“障礙”與學生的新需要和自身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發(fā)生沖突時,能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可以利用現(xiàn)代信息教育技術使教育更形象化。教師設置“障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圍繞這個目的老師要設定明確的目標課堂教育結構,確立目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用于實踐,評價體系,真正實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性。并可在每個單元學習結束后,圍繞這個單元的學習主題展開競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包含了對學生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和注意力的培養(yǎng)。如在課堂是念出一段課文,讓聽者概括出主要意思,并自己組織語言重新將文章編排出來。鼓勵學生質(zhì)疑,不迷信權威,不迷信于書本,敢于提問。在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更要“新”、“異”。
3.2 建立和睦的師生氛圍
教師同學生間的關系,會嚴重影響到課堂氣氛的活躍程度。現(xiàn)在課堂教育程式在教育革新上發(fā)生了如下幾個轉(zhuǎn)變:1.從被動的接受教師傳授知識轉(zhuǎn)為學生同教師共同參與學習。2.從重視教法到同時也重視學法的觀念轉(zhuǎn)變。兩個轉(zhuǎn)變的重心都是關注學生怎樣學。因此,在課堂上體現(xiàn)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多向?qū)W生傳遞積極正面的情緒,多給學生鼓勵、關愛來貼近學生的生活,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此外,要制造寬松民主的教育氛圍,要改變傳統(tǒng)教師為大的局面。可以先考慮從改變教師桌椅的擺放位置開始,優(yōu)化課堂上的互動交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要做到教師能熟悉學生,學生也能理解教師,在彼此都能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建立合作關系。
3.3 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中文課堂的良性發(fā)展要做到智商與情商的統(tǒng)一,理性與感性的配合。這就要求在中文課堂上必須調(diào)動學生認知和情感的積極性。既要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又要激發(fā)學生的自我認知。失掉了情感教育的中文課題就相當于失去靈魂的木偶,使課堂變得呆板無趣。如在對戲劇性的文章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選擇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揣摩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情感,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課堂的教育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情緒的表達,情感的釋放及情感的發(fā)展。師生之間通過情感的交流,關系就會由過去的權威專制轉(zhuǎn)變成自由平等的合作式。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文教育作為科學教育的基礎課程,其重要性無須贅言,教師只有在了解學生的心理因素的基礎上,合理的進行課堂程式教育,才能實現(xiàn)優(yōu)化中文課堂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龍婧.高校中文課堂教育程式心理因素分析及策略[J].教育界,2012,2(19):74-75.
[2] 王丹丹.高校中文課堂教育程式及學生心理分析[J].新校園(中旬刊),2013,3(7):65-65.
[3] 劉明.高校中文課堂教育程式心理因素分析及操作策略[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3(6):108-109.
[4] 劉明.大學語文課堂教育程式操作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0):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