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學德育教育從教育模式到結構內容正受到來自發展過程中各種各樣積極和消極因素的挑戰。如何在社會快速發展、思想多元化,新舊傳統、新舊意識產生激烈的碰撞中,去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與時俱進的中學德育教育發展方向,已成為當前中學教育特別是德育教育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中學德育教育的現狀并不理想,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總結出實踐中優化德育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教育
1 目前中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學德育教育的教材缺乏時代性。許多中學現有的德育教材缺乏與時代緊密的聯系。現有教材理論陳舊,內容大多脫離實際,特別是脫離當前社會、文化發展的具體實際。教材的滯后性直接導致本來對未來社會尚未涉足的中學生在學習中,無法建立起清晰的認識,對現實社會仍然一片茫然,更不知自己將以怎樣的心態和方式去面對,去適應。因而,理想與信念也隨之成了一句空話、套話。
(二)中學德育教育的內容抽象空洞。在中學德育教學中,其內容往往忽視了受教育主體的心理特征,忽視了受教育主體心理發展和認識規律,因而造成了在教學中,不能從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出發進行深入淺出和生動形象的教育引導。教材中抽象化,歸納化的語言過多,而符合青少年心理好奇,具體化的內容較少,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可操作性較差。
(三)中學德育教育的模式呆板單一。在中學德育教學實踐中,有九成以上是集中于每周的班會課和思想教育課進行的。教育模式過于死板,且帶有嚴肅性和灌輸性的特征,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不自覺的心理屏障和逆反心理,因而使之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四)中學德育教育的教師素質不一。在絕大多數的中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教師素質普遍不高,甚至有些教師本身就對德育教育并不理解,更不要說對學生進行教育輔導了。也有部分教師德育工作雖講究品德教育,但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社會實際,依然是灌輸空洞的跟不上時代需要的教育內容,只注重表面文章,說空話,使學生形成逆反心理,表現為學生的雙重人格——思想觀念與行為表現不一致。也導致了學生對中學德育教育沒有清楚直接的認識。
(五)中學生對中學德育教育的看法。部分學生以自己的興趣、態度來認識事物,表現為學生對傳統教育冷漠與疏遠。對“新潮”事物和時髦行為諸如染黃發、剃光頭、戴手飾有一種特殊偏好,只從個人生活境遇出發,以個人的情感和態度看事物,缺乏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六)中學德育教育的效果普遍不佳。主要原因在于中學德育教育依然存在“重說教,輕實踐”的現象,德育教育在日益激烈的高考壓力下,已成為班主任和其他老師的被動教學內容。同時,德育教育也成為了上級主管部門強加給學校,學校強加給班級,班級強加給學生的一種形式化的教育內容。因而,中學德育教育難免陷入了一種麻木性和被動性的狀態。
問題既然已經發現,那么自然就要想出對應的解決方法。所以,對上述問題,我僅提出一些個人的理解和看法。
2 優化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在中學德育教育中,應尊重受教育者,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和諧發展為根本的原則。在教育過程中,堅持“把學生真正當成人,當成正在學習走向社會的人,當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覺的學習主體”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主體精神、主體實踐、主體創造,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獲取知識和精神領域等各方面的需求。中學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中,提高學生品德素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而這一切的教育中,最根本的是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使之成為一名真正有用于社會的勞動者,這是德育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因而在中學德育教學中,應堅持此項原則,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實踐活動,最大程度去獲取人類的知識和智慧,并使之內化為個體的素質、社會觀念、行為準則、道德品格和獨特人格,促進學生自覺主動、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注重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教育形式。中學德育教育應從空洞的說教走向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方向,中學德育教育的實施,必須緊密聯系社會現實,體現和強化對受教育者的信念與熱情的激發,從而引導出符合時代發展方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更多的去追求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和個性化的發展。因而中學德育教育應順應時代變化的要求,從大而空回歸到小而實,回歸到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關注和引導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包括他們的學習、交往、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等等。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以自己的雙手和辛勤的勞動,去創造自己未來美好的生活,以文明健康的方式去享受生活給予我們的回報。
(三)突出人文精神的個性化教育特征。為培養出更具有現代社會需要的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才,中學德育教育應該從教條死板的模式化走向具有人文精神的個性化教學。因而德育教育的方式,就應該從固定的模式化轉向更為靈活的教育形式,使之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更具有人文精神的個性化發展。摒棄過去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單一化和統一規格的弊端,逐步體現和突出多樣化和多層次化的特征,使人才培養從模式化走向個性化。從國際范圍的德育改革和發展來看,德育個性化也是世界發達國家共同追求的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一個報告中明確指出:“應當培養人的自我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把之作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由此可見,個性化的發展,是當前國際德育發展的一個基本走向。
(四)把握受教育主體的心理特征。在德育教育中,應認真把握受教育主體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杜威曾說過:“沒有一種學科它本身自然的或者不顧及學習者的發展階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價值”,因而在選擇德育教育內容和方法時,要注意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相匹配,使內容具有新鮮感,采取充滿情感的方式,在師生之間,通過感情的不斷交流,在情感的不斷響應與共鳴中,喚起學生體驗德育教育的自覺性。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是人和人心靈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因而,在實際的德育教育過程中,應針對學生心理活動的敏感性,有針對性地采取心理學化的德育教育方式,以情景、會話、活動和意義去建構形式多樣的德育教學模式,使受教育主體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同時,以學生的心理活動為出發點,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走近生活,貼近生活,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從傳統的說教型轉向實踐型和參與型。
在改革發展的今天,在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中學德育教育仍是一項不容忽視的系統教育工程,需要國家,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完成。使之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的思想品德,達到科學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好有理想、有知識的有用人才,使之成為真正有益于社會的人。當然,作為教育者,更應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出一條與之相適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德育教育吻合時代發展的潮流,跨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高超.中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
[2] 孫贏.淺議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情感教學[J].學周刊 2012年07期
[3] 岳毅力.中學生價值觀的調查研究[J].教學與管理 2012年27期
作者簡介
徐昱(1988-),女,漢,安徽黃山人,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研究方向:中學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