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現代公共管理相關理論為視角,以解決和突破后勤社會化改革存在的問題和難點為主線,以國外后勤管理模式為借鑒,對義烏工商學院深化后勤改革的思路和策略進行了研究和論述,提出服務外包的新型后勤供給策略。對后勤社會化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解析,分析了改革的動因,介紹了現代公共管理對外包的支持性理論,并探討它對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公共管理;高校后勤;外包模式
基金項目:金華社科聯金華社科聯 一般課題《現代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后勤服務外包模式分析——以義烏工商學院為例 》成果。(項目編號Y176)
1 服務外包的公共管理學理論基礎
公共經營場所民營化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新公共管理運動中,外包不僅是一個管理方式更是基本戰略。高校公共服務外包是最重要的一種形式,而新公共管理理念為高校經營性外包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現代公共管理理論體現了從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的管理理論與方法來研究高校服務外包問題。堅持公共服務市場化與社會化;強調高校后勤在公共管理中廣泛引入競爭機制,通過競爭引導社會力量進入高校的服務領域,讓更多的社會企業參與高校后勤社會化以提高高校后勤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這都需要以高校后勤社會化外包作為基本的形式。
2 學院高校后勤改革現狀
(一)高校后勤改革的現行模式
1.半分離模式
這一模式的特點是學院后勤處在學校的約束和指導下市場化運作。后勤部門代表學校提出需求,實體進行管理和監督。而后勤服務中心實行自負盈虧企業化運行。
后勤服務中心不設法人,服務中心直接受學校的扶持與管理,依賴于學校市場,它是學院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主要方式,簡單易行風險較小,有利于學院后勤社會化的經驗積累。
2.分離經營模式---集團化
分離模式就是學院后勤實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從學校管理體制中完全分離,成立具有獨立法人企業,機制上完全企業化,并在此基礎上經過市場競爭形成專業化的高校后勤集團。
3.社會統籌模式
社會統籌模式即學院沒有自己的后勤管理體系,而是將后勤服務由社會企業來承擔。通過競爭參與學院后勤服務。原來的后勤服務部門脫離學校行政系統,以企業組織的形式融入社會和第三產業,與其它企業一起通過競爭參加學校后勤服務。
3 學院后勤社會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學院后勤社會化是綜合性的內容它涉及多種因素,觸及觀念和利益、傳統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諸多問題。伴隨著學院后勤改革的逐漸深入,問題會逐漸暴露出來,最終會成為影響學院后勤社會化和服務外包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認識不統一
1.對改革的思想認識不足。后勤社會化改革雖然取得豐碩成果,但地方和學院仍缺乏深刻認識。有的對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認知還不到位,許多認知觀點不同反映了對學院后勤社會化缺乏真正的理解,對推動后勤社會化改革形成了極大的阻力。
2.對社會企業價格公益性的疑慮。擔心學院后勤服務由社會企業提供,學院的公益性能否得到保證,擔心社會企業因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直接影響到后勤的服務質量,從而加重學生負擔,并擔心學院安全穩定會不會受到影響等問題。
3.學院后勤管理和服務觀念上落后。一直以來學院后勤主要依賴行政部門來進行管理,后勤會一時不適應市場經濟上的變化。還有的學院對后勤社會化管理存在雙重標準。在向外包服務撥款時強調社會化,強調“自負盈虧”,而對后勤行政部門提出工作要求時,則主要強調福利性和安定團結,要求后勤服從指揮,造成 “兩難”處境。
(二)體制轉變不徹底
體制改革是后勤社會化改革中的核心問題。學院后勤社會化改革緩慢主要在于舊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轉變不徹底。后勤社會化改革要求剝離后勤職能,按照企業制度的要求,逐步建成產權清晰、權責明確、事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新型后勤服務實體。這種脫離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經費、人員、資產剝離;后勤企業按企業運行。但目前的情況主要是學院做到了第一、二步,成立后勤實體并沒有進行工商注冊。有的雖進行了工商注冊,但其產權卻為校方所有,后勤實體只有使用權、經營權,沒有所有權,后勤剝離和法人化實際上是有名無實。由于產權不明晰,權責利不匹配,企業獨立法人身份的缺失,后勤實體實質上仍是學院的一部分,從決策到經營都缺乏獨立,無法作為真正的現代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管理和企業化運營機制。
(三)實施外部條件不充分
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制約著學院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進程。目前我國市場經濟并不發達,市場運行還不夠規范,專業化程度還不高,社會服務分工還不規范,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服務性產品社會購買不普遍,特別是面對高校、適應高校服務市場需要企業和產品不足,客觀上制約了高校后勤社會化的進程。
4 國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借鑒
目前后勤改革處在深化完善階段,如何破解改革道路上的問題,消除影響改革中的各種因素和難題,有必要拓寬視野,了解發達國家高校后勤服務保障體系和運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由于社會制度和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與我國存在一定差異,但是國外高校后勤先進的管理經驗,特別是社會化、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對學院后勤改革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建立開放的學院后勤服務體系。
國家現代化程度決定了高校后勤社會化程度。國外發達國家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第三產業門類齊全、行業管理規范、競爭有序。
(二)后勤經營管理方式多元化。
根據地方和學院的具體情況,建立多元化的后勤管理體制。通過競標引進校外服務業,以滿足學院的各種服務需求。使得學院的后勤服務多樣多元,為學院不同需求的師生提供不同的服務。
5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路和服務外包對策
確定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方向,必須結合我院后勤發展的實際情況,運用和吸收現代公共管理理論,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和實踐。
改革學院后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從本質上打破學院辦后勤的觀念為建立規范有序、公平競爭的后勤服務市場創造條件。把所有權與經營權脫離,把學院后勤服務從學院行政系統中分離出來,使之在隸屬關系上與學校完全脫鉤,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使之完全成為獨立經營服務實體。
(一)引進競爭機制
學院后勤社會化就是學校將現有后勤服務項目全部交由社會企業承擔。競爭企業共同服務學院師生,學院通過公開競標。學院成立管理部門監督企業。
(二)高校后勤服務外包的策略和步驟
學院后勤社會化的一個具體對策和改革模式選擇,就是服務外包。即通過競爭性的合同,將后勤服務交由外部專業企業承包或經營,不僅可以借助社會市場重新配置后勤資源,而且可以促進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效率,同時直接有利于打破壟斷,轉換后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形成開放的后勤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Jan-Erik Lane著,趙成根等譯.新公共管理[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2]趙成根.新公共管理改革:不斷塑造新的平衡[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崔占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 2008.44
[4]曹保英.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現狀與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9.
作者簡介
龔英翔(1978-),男,浙江義烏人,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