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書》是弗朗西斯·培根《論說文集》中的不朽之作,王佐良的譯文,無論是措辭風格、翻譯技巧、節奏韻律,亦或是在語言風格方面,都可謂是經典譯作,堪與培根的原文媲美,本章就王佐良的譯文進行多維度鑒賞。
1.措辭風格方面的鑒賞
由于原文寫于十七世紀早期,用詞古典,其措辭與句法與當代英語有所不同,使用了一些文學化的詞語及一部分古英語,比如:marshalling,humour,maketh,doth,nay,stond等等,且用詞精煉講究很富于美感。所以在翻譯的時候,也就不能使用白話文來翻譯。白話文較之古文,其隨意性較大,不能給人莊重嚴肅的感覺。所以王佐良先生 采用大量的文言文來翻譯此文,有其特有的優勢:一是文言文具有古雅的特點,可以精微地再現原文典雅 古樸的風韻;二是文言文詞語莊重正式,既能反映該文章題材的特點又能體現原文的問題特征;三是文言 文的句式通常短小精悍,言簡意深,很適合體現原文簡約,洗練的風格。王佐良先生的譯文把握住了兩種 語言的特點,因此顯得地道,而且在更深層次上忠實于原文。 如:
原文: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that are learned.
譯文: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博采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原文: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譯文: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下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
嚴復先生在他所著《天演論》中提到翻譯過程中的“信、達、雅”,一般來講,譯文達到“信、達”兩個標準的困難程度要遠低于“雅”,也就是說要保存原文的風骨,這個目標很難達到。王佐良先生在他的翻譯中做到了這一點,他上面的兩例譯文,不但其意忠于原文,且其“風”亦緊扣原文,整篇文章中透著淡淡的古典氣息,讀起來倍感舒服爽口,富有韻味。
2.翻譯技巧方面的鑒賞
由于原文不屬于現代漢語,其中多處表達不符合今天的英語用法與習慣。王佐良先生超越表層語言結構的束縛,深入探究原文的思維邏輯及原作者的真實意圖,并能熟練運用雙語轉換的各種技巧,如:重譯法、增譯法、減譯法、詞匯轉換法、正說反譯,反說正譯法、分譯法、語態變換法等等。
詞類轉移法(Conversion)
原文: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名詞-動詞)
譯文: 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原文: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名-動)
譯文: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評語:王先生在翻譯時,充分發揮了漢語的動詞優勢,即把英語中的一些名詞和介詞轉換成漢語的動詞或動詞結構式。比如名詞譯成動詞的有: delight, ornament, ability分別譯為動詞“怡情,傅彩,長才”;。
語態變換法(The Change of The Voices)
原文: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譯文: 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
評語:原文中非限定動詞的被動式( to be tasted) ,譯文完全是用漢語的主動形式,即“以詞匯手段”來表達英語的被動意義, 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譯文毫無生澀拗口之感,亦無歐化痕跡,實乃不可多得之佳作。
增譯法 (Amplification)
為了使譯文忠實地表達原文的意思與風格并使譯文合乎表達習慣,必須增加一些詞語,這就叫增譯法。
原文:Histories maketh men wise; poets (maketh men) witty; the mathematics (maketh men )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maketh men) deep; moral (maketh men)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maketh men) able to content. Abeunt studia in mores.
譯文: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評語:原文使用了一個動詞maketh,顯得簡潔流暢,而譯文重復使用了動詞“使”,加強了排比效果,也更加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減譯法( Omission)
冠詞、連詞、代詞(尤其是人稱代詞、關系代詞)、關系副詞,等等,在英語中經常使用,但譯成漢語時幾乎很少出現。所以翻譯時常常省略。
原文: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cymini sectores
譯文: 如不能辯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
評語:原文代詞his在譯文中省略。
分譯法 (division)
分譯法指將英語句中某些特定詞匯從復雜的結構中分離出來,當作獨立的外位成分或分句來翻譯,如副詞、介詞短語、分詞短語等,也指將英語的兩級結構句子(如主句加從句、句子加帶有濃厚動詞意味的短語)譯成漢語的并列結構或分句。
原文: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
譯文: 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醫。
正反譯(Negation)
為了使譯文忠實而合乎語言習慣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有時必須把原文中肯定說法變成譯文中的否定說法,或把原文中的否定說法變成譯文中的肯定說法。
原文: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譯文: 有只須大體涉獵者。
在譯文中王佐良還運用了很多本文中沒有提到的翻譯技巧,這值得我們慢慢研究和思考。
3.節奏韻律方面的鑒賞
Of Studies之所以能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某種程度上歸因于優美的節奏,例如:
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作者起句連用三個/s/音,然后漸漸地滑向雙音節delight,三音節ornament和四音節ability,語音節奏平穩,緩緩漸進。王佐良先生先生的譯文連用三個“足以”,在語音上形成回蕩與綿延之勢,與原文遙相呼應?!白阋遭椋阋圆┎?,足以長才。”三個四字結構加強課節奏美感。
4.語言風格方面的鑒賞
王佐良的譯文將原文的獨特的語言風格翻譯出來,使用恰當的代碼,使譯文也具備原文如此別具一格的語言格調。例如:
原文: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譯文: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莫屬。
王佐良先生在譯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詞或文言結構“其……也,最見于……”“則舍……莫屬”“練達之士”“然”,而文言文翻譯恰好具有三個明顯特點:1)文言詞匯色彩正式、莊重,既能反映在文題材的特點又能體現原文的文體特征。2)文言文具有古雅的特點,可以精微地再現原文古色古香的風韻。3)文言文句式短小精焊,言簡旨深,很適合體現原文簡潔、洗練的風格。從這些可以看出,王佐良先生的文言結構文雅、正式,而且用字也更省,與原文在語言風格上實現了高度的挈合,堪稱形神兼備的佳譯。
5.總結
Francis Bacon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他的文章風格古樸典雅,含意深遠。Of Studies是他最著名的一篇,原文的文字措辭簡潔,流暢,讀來富有詩歌的韻律美感,文中比喻的應用恰如其分,讓讀者有靈光乍現、茅塞頓開之感。王佐良先生翻譯的培根所著《論讀書》充分兼顧了語體風格的契合、語言節奏的把握以及對原作適度恰當的歸化,再現了原文高超的語言技巧、美妙的藝術境界,實現了意美、音美和行美的和諧統一,達到了“化境”的標準。
參考文獻
Jeremy Munday. 《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鳳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
蔡基剛. 《英漢漢英段落翻譯與實踐》.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
李明.翻譯批評與賞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王佐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范曉輝.培根《論讀書》的審美凝結[M];武漢:雙語學習,2007.
作者簡介
陳輝(1975-),女,湖北黃陂人,武漢輕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與翻譯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