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景翠源,萬 紅(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四川瀘州 646000)
細菌檢驗是實驗室檢驗常用方法之一,是指對人體的多種分泌物、組織、體液等標本進行病原學檢驗的方法。細菌檢驗過程一般包括申請單的書寫、標本的采集、標本的運送和處理、對致病菌的分離與培養、對致病菌的種類鑒定、致病菌的藥物敏感試驗以及檢驗報告的出具[1]。細菌檢驗可幫助醫生對患者所患感染性疾病致病菌進行確定,為臨床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但在細菌檢驗過程中其檢驗的準確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控制檢驗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對提高臨床細菌檢驗的合格率和檢驗效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本研究以在本院接受臨床細菌檢驗的患者400例為研究對象,采集標本并進行臨床細菌檢驗,分析比較臨床細菌檢驗的準確性,探討提高臨床細菌檢驗準確性的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2012年在本院接受臨床細菌檢驗的患者400例。采集標本并進行臨床細菌檢驗,其中尿液標本104例(26.0%),創傷組織標本84例(21.0%),糞便標本 60例(15.0%),血液標本 56例(14.0%),痰液標本48例(12.0%),生殖道分泌物標本48 例(12.0%)。
1.2 方法
1.2.1 細菌培養方法 按照常規的細菌培養程序對所有標本進行統一培養,培養基為營養肉湯、血液增菌培養基、血平板、巧克力血平板等,以保證菌落進行正常的生長和繁殖。細菌培養過程中使用的所有試劑均采用專業試劑,以此提高細菌檢驗效果[3]。
1.2.2 評價標準與檢驗方法 按照常規程序進行細菌檢驗,其中在進行菌種鑒定時以雙歧索引法為依據,分類采用伯杰氏分類法[4]。以合格率對細菌標準進行判斷,在檢驗中以衛生部所提供的標準菌株為對照,將培養的菌株與標準菌株做比較。通過與標準菌對比分析分別對各類菌種的合格率進行評價。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送檢的6種臨床細菌標本檢驗結果進行分析,合格率依次為尿液細菌(97.1%)、血液細菌(96.4%)、創傷組織細菌(95.2%)、痰液細菌(93.8%)、生殖道細菌(89.6%)和糞便細菌(86.7%)。尿液標本檢驗的合格率最高,糞便的檢驗合格率最低,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臨床細菌檢驗各標本的合格率比較
臨床細菌檢驗對感染患者主要致病菌的確定,進而指導臨床治療和正確用藥具有重要意義。臨床細菌檢驗結果正確與否直接關系著醫生為患者選擇治療方案和藥物類型,因此,決定了能否及時有效地對患者進行治療[5]。健康人人體中存在多種細菌,在正常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制約,處于平衡狀態。由于不同菌種對同一藥物或不同藥物的敏感性和耐藥性不同,一旦錯用了與致病菌無關的藥物,不但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還很可能會對機體的正常菌群產生抑制作用而導致體內菌群失衡,破壞患者身體內的環境平衡,造成菌群失調癥,使得病原菌對人體的損傷進一步加劇[6]。因此,確保臨床細菌檢驗的準確性對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影響細菌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因素有很多,包括標本的采集、標本的保存和運送、分離培養技術方法和鑒定手段等。
3.1 標本的采集 標本的采集通常由護理人員完成,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護理人員對標本采集的規范及相關注意事項認識不足,對標本采集的最佳時間、采集標本的最佳部位以及標本采集后的送檢時間把握不準,常常造成采集的標本不合格,導致病原菌的檢出率過低,使檢驗結果產生很大的偏差[7]。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學習微生物學及微生物檢驗的相關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臨床醫生在向護理人員下達醫囑時要詳細說明有關的注意事項,提高細菌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3.2 微生物標本的保存和運送 微生物標本的保存和運送的原則是維持樣本中病原菌的活力,同時又要避免非病原菌的污染和過量繁殖。對于不同的病原菌,應當采取不同的保存、運送手段。例如,對于腦膜炎奈瑟菌,由于其對寒冷較敏感,因此在標本運送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室溫條件并盡快送檢,尤其是在冬天應更注意到這一點,否則,細菌的檢出率將顯著降低。再如,由于尿道下1/3存在著正常菌群,標本極易受到污染,且尿液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可以促使非致病菌的大量繁殖,如果尿液標本未能及時送檢,可能是把正常中段尿誤診為菌尿,造成假陽性[8]。因此,尿液標本在采集后要及時送檢,在培養前進行顯微鏡檢查(選擇相差顯微鏡為宜)以了解標本中細菌存在情況,尿液細菌培養可以通過進行細菌計數來保證檢驗質量。
3.3 細菌檢驗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在細菌檢驗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細菌分離培養技術和細菌鑒定方法的重視,還應加強對藥敏試驗的監管和對標本的質量及使用標準菌株質量的控制[9],以確保臨床細菌檢驗的準確性。
本研究中,對送檢的6種臨床細菌標本檢驗結果進行分析,合格率依次為尿液細菌(97.1%)、血液細菌(96.4%)、創傷組織細菌(95.2%)、痰液細菌(93.8%)、生殖道細菌(89.6%)和糞便細菌(86.7%)??梢?,尿液標本檢驗的合格率最高,糞便的檢驗合格率最低,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細菌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在進行臨床細菌檢驗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細菌標本的采集規范,規范標本在保存運送過程中的操作,加強對標本檢驗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可以提高臨床細菌檢驗的合格率[10],保證臨床細菌檢驗的準確性。
[1]曹松,焦立民.臨床細菌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16):1958.
[2]曾志鴻.臨床細菌檢驗效果分析及質量控制研究[J].求醫問藥,2012,10(10):511-512.
[3]黃永存.臨床細菌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 (8):28~34.
[4]肖濤.臨床細菌檢驗的正確性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2,8(2):207-208.
[5]劉惠玲.關于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的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11):1865.
[6]寧耀群.臨床細菌檢驗的正確分析[J].中外醫療,2011,30(35):10-11.
[7]王景勝,武彩鳳.護理人員正確采集標本是檢驗前質量的重要保證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8):1839-1840.
[8]劉錦,李懷平.臨床細菌檢驗結果的正確性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18):4382-4383.
[9]余算.細菌檢驗的質量控制[J].現代醫藥衛生,2007,24(23):3748-3750.
[10]劉雁芳.淺談基層醫院細菌檢驗失誤的常見因素[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5,2(4):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