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梅,刀安偉,楊艷秋(德宏州人民醫院心內科,云南6784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心血管疾病也成了危害西南邊陲芒市地區傣族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為了進一步了解心血管疾病在芒市傣族人群中的發病情況,作者對1 407例芒市傣族的心電圖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探討心電圖異常與年齡及性別的相關性,為芒市傣族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12月來本院門診體檢的1 407例云南芒市傣族人,對其心電圖進行分析。其中男 546 例,女 861 例;年齡 20~88 歲,平均(48.53±10.21)歲。按年齡分組:20~<40 歲 439 例(男 169 例,女 270 例),占 31.20%;40~<60歲 649例(男 243例,女 406 例),占46.13%;≥60歲319例(男134例,女185例),占22.67%。
1.2 方法 入選患者于安靜狀態下平臥,采用北京世紀今科公司NETECG十二導心電圖采集系統進行檢測。心電圖診斷以第5版《臨床心電圖學》[1]為標準。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1 407例患者心電圖結果分析 1 407例患者中,心電圖正常532例(37.81%),異常心電圖875例(62.19%)。按異常心電圖發生率高低前10位依次為:ST-T改變、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左心室高電壓、心電軸左偏、室性期前收縮、束支阻滯、左心室肥大、房性期前收縮、心房顫動。見表1。
2.2 1 407例患者異常心電圖發生率與年齡的關系各年齡組各種異常心電圖的總發生率及ST-T改變、竇性心動過緩、室性期前收縮、束支阻滯、左心室肥大、房性期前收縮、心房顫動、房室阻滯、低電壓、Q-T間期延長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竇性心動過速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減少。見表1。
2.3 1 407例患者不同性別組異常心電圖發生率比較共有953例體檢者出現心電圖異常,其中男392例(41.3%),女 561 例(58.87%),女性多于男性,女性組ST-T改變的發生率顯著高于男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男性組竇性心動過緩,心電軸左偏及右偏、房室阻滯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女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竇性心動過速、左心室高電壓、室性期前收縮、束支阻滯、左心室肥大、房性期前收縮、心房顫動、低電壓、Q-T間期延長、心肌梗死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1 不同年齡組異常心電圖發生率比較[n(%)]

表2 不同性別組異常心電圖發生率比較[n(%)]
心電圖是反映心臟電生理活動的一項無創性檢查技術,其簡捷、易行、經濟、實用,在臨床上應用非常普遍,其檢查結果對臨床相關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作用[2]。
有文獻報道,芒市傣族人群具有較低的心血管疾病的易感基因,但隨著該地區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升高[3]。本研究中,從表1看出,20~<40歲組異常心電圖發生率為 48.52%,40~<60歲組異常心電圖發生率為67.64%,≥60歲組異常心電圖發生率為94.36%,ST-T改變、竇性心動過緩、室性期前收縮、束支阻滯、左心室肥大、房性期前收縮、心房顫動、房室阻滯、低電壓、Q-T間期延長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在各項異常心電圖類型中,ST-T改變居首位,與文獻報道一致[4]。原因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臟也會隨著人體的衰老而出現一系列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由于老年人存在一些慢性基礎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可導致動脈血管內膜受損、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從而引發心肌缺血缺氧,在心電圖上就表現為ST-T改變[5]。除冠狀動脈硬化外,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微血管病變(X綜合征)也是常見的病因[6]。心電圖ST-T改變可作為隱匿型冠心病的篩查診斷指標[7]。
有文獻報道,心律失常的發生與年齡呈正相關,這與心肌隨著年齡增加開始發生不同程度的纖維化、退行性改變及缺血性改變,導致心肌的興奮性、應急性、傳導性、自律性等變化有關[8]。本研究中,女性異常心電圖發生率(58.87%)明顯高于男性(41.13%),與文獻報道不同[9],這可能與芒市傣族的傳統習俗(婦女在家庭中所承擔的壓力和責任較大)有關。女性ST-T改變發生率明顯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這主要是由于女性一般多與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衡,交感神經功能亢進有關[10],特別是更年期女性ST-T改變以功能性的多,器質性的少見[11]。男性組竇性心動過緩、心電軸左偏及右偏、房室阻滯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女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芒市傣族男性的不良生活習慣(如長期過度吸煙、嗜酒易患高血壓使心臟負荷增加)有關。
總之,要減少芒市傣族人群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首先要在人群中做好對心血管疾病的宣教工作,加強人們對疾病的認識,糾正各種不良習慣,改善其生活及生存條件,定期進行心電圖檢查,對心血管疾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1]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583.
[2]郭繼鴻.心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60.
[3]唐慧,華映坤,嚴新民,等.載脂蛋白AI-CⅢ基因簇多態性在心腦血管疾病低發的云南德宏傣族中的分布情況[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09,3(9):57-62.
[4]朱萍,李曙文.社區居民1070例心電圖分析[J].醫藥前沿,2012,2(11):24-25.
[5]高永雯,談劍誠.7332例老年人健康體檢心電圖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報,2012,18(20):3036-3039.
[6]王華.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ST段壓低診斷冠心病的價值[J].河北醫藥,2010,32(12):1547-1548.
[7]程慧磊.心電圖ST-T改變對隱匿型冠心病的診斷意義[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8):146-147.
[8]周弘,周宏峰.高校教職工康檢的心電圖分析[J].實用心電學雜志,2007,16(3):175-176.
[9]陳衛文,李景霞.30944例體檢心電圖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2012,19(1):33-35.
[10]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60.
[11]安曉飛.淺析更年期女性動態心電圖ST-T改變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