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波,靳俊峰,郭瑞珍,阮 媛(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病理學教研室,廣東珠海519041)
病理學是一門直觀性和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高質量的實驗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加深對病理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傳統病理實驗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不高,傳統光學顯微鏡限制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學切片資源短缺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瓶頸。因此,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新穎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勢在必行。本教研室于2013年建立了顯微數碼互動實驗室,應用于病理實驗教學達到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師生教與學互動,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的目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為2012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5個班,共277人,應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進行病理實驗教學。對照組為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5個班,共277人,應用傳統病理實驗教學模式。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病理學理論和實驗課程均由相同教師授課,采用相同的教材版本、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考試題目由同一試題庫抽題[1]。
1.2 方法
1.2.1 教學方法
1.2.1.1 觀察組 應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進行病理實驗教學。先講解課程內容,授課時此系統教師端計算機既可將課件和顯微鏡下的視野投影至大屏幕又可同步輸送到每臺學生端計算機顯示屏上,方便學生聽講。然后學生使用數碼顯微鏡觀察切片,觀察的視野在計算機顯示屏上顯示,教師的主機可監控全體學生的顯示屏[2],在講臺上即可及時準確地掌握每一位學生觀察切片的情況并作出指導,達到因材施教[3]。學生提問時,教師可直接在顯示屏上指示解答,也可以將該圖像同時輸送給所有學生,共享資源,統一進行示教,避免重復講解,為師生之間教與學的溝通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1.2.1.2 對照組 采用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先講解本次實驗課的內容,然后學生使用顯微鏡按要求自行觀察切片,教師在實驗室內巡回輔導。
1.2.2 問卷調查 課程結束后,對觀察組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旨在了解學生對應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進行病理實驗教學的評價和態度。問卷設置了9個問題,包括使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進行病理學實驗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內容掌握情況以及師生交流等方面的評價。調查問卷現場發放現場填寫,收回率100%,均視為有效。
1.2.3 實驗考核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實驗考核方式和內容范圍相同,題量和題型完全一致,且難度相當,均采用100分制,共20題。教研室從同一資源庫中隨機抽取標本作為考核內容,攝影后制作成PPT形式的考卷若干套,考試時隨機抽卷。預先設置好每張幻燈片的播放時間,由投影儀投影至大屏幕上,要求學生觀察并回答相應的問題,問題設置主要包括辨認病理變化后寫出所指示結構名稱或者作出診斷。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s表示,采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問卷調查情況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學生認為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應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開展病理實驗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見表1。

表1 評價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問卷調查情況[n(%)]
2.2 考核結果分析 實驗考核成績顯示,觀察組的平均成績為(84.06±10.03)分,高于對照組的(82.08±12.6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應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比傳統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各種疾病在形態學方面的變化特征,因此獲得了更優的教學效果。
本教研室從2013年開始在病理實驗教學中應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僅促進了師生教學互動,而且提高了實驗教學效率。分析其中原因,總結本教研室教學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學生觀看課件更清晰明了 實驗課首個環節是利用多媒體課件講解課程內容[4]。隨著使用年限增加,設備日趨陳舊,圖像投影不理想的情況時有出現,再者高校擴招,學生日益增多,實驗室后排座位離大屏幕越來越遠,給坐在后排的學生進一步增加了看清屏幕圖像的困難。學生看不清大屏幕自然影響了聽課效果,甚至有些學生因此無心聽講,對實驗課甚至理論課失去了興趣。顯微數碼互動系統輔助實驗教學讓此問題迎刃而解,學生聽講時可通過面前的顯示屏清楚地看到課件,圖像清晰逼真。這樣方便學生聽講,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內容。
3.2 學生切片復習效率提高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為學生在實驗考核前復習切片帶來了高效。學生經過一學期之后,對于學過的切片遺忘率很高,復習時總希望教師重講如何觀察,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重講。現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成了學生考前復習的好幫手。實驗課上,學生在學習切片后可應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將典型的圖像拍攝并存儲下來,后期加工可添上注釋如箭頭、文字等,通過一個學期的積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切片數據庫,既有圖像又有注釋[5]。到期末學生借助這套附有筆記的資料來輔助考前復習,覺得輕松高效多了。作者發現應用了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后,考前復習答疑時教師的工作量降低了,而學生復習切片的效率則大大提高,掌握的效果也明顯的好,考核成績大幅度提高正驗證了這一點。
3.3 教師答疑指導更高效全面 學生觀察切片,教師巡查指導是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程度最高的環節。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工作量大但教學效果不佳。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面向全班的高度重復的交流導致工作強度增大,從學生個人的角度來看,學生反映與教師交流的時間有限,兩方面的矛盾制約著教學效果的提高。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用于病理實驗教學,既減少教師的重復工作,騰出更多時間與更多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對著學生顯示屏上清晰的畫面直接明了地解答,或者在講臺上看著顯示屏通過語音設備與該學生交流[6],同時可以把該圖像輸送給所有學生,共同觀看共同聽取講解[7]。對于重復的提問實行統一講解,對于學生找到的典型視野可以輸送給所有學生,達到資源共享[8],讓一些不會找的或找不到的學生也可以輕松地看懂要求的內容,提高其學習自信心,增加學習興趣。另外,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很好地解決了實驗切片日益缺乏的問題。擴招人數激增,實驗切片缺損難以補充,給學習帶來了不便。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可以采集資源短缺切片的圖像并存儲為資源庫,方便學生通過顯示屏觀察切片。
3.4 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效果更準確 通過比較可見顯微數碼互動系統讓教師更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9]。對照組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掌握完全取決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性高的學生在觀察切片時更容易發現問題進而與教師交流,教師一般也就借助這個交流機會來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對于沒有主動交流的學生,要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只能把每位學生顯微鏡下的視野逐一檢查,在實際教學中是難以實現的。從另一角度來看,學生眾多,時間有限,不可能給每位學生都提供得了很充分的交流時間。因此教師要準確地了解學生觀察切片的情況,及時給予指導是有一定困難的。而觀察組的情況就大有改觀了,教師對學生課堂情況的掌握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學生自行觀察切片時,不管學生是主動還是被動,教師均可通過與顯微鏡相連的顯示屏來查看學生觀察切片的情況,進行實時監督指導[10],還可以就圖像即興考查學生,驗證其是否確實看懂了。作者發現顯微數碼互動系統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的互動交流得到了加強,而且發揮出極大的積極作用。一方面方便教師及時、全面又準確地了解全班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
3.5 實驗考核環境更優良 傳統實驗考核通過大屏幕觀察圖像,難免受到外界因素干擾。應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圖像可同步顯示在學生端顯示屏,學生可以近距離觀察清晰且色彩逼真的圖像,避免了因為座位距離大屏幕遠而看不清、設備陳舊而投影效果不理想、圖像顏色失真等外界因素的影響[11]。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為學生提供了優良的實驗考核環境。
總之,病理學在醫學教育中擔負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任務,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病理實驗教學中應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突破了傳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師生加強教與學互動,提高了病理學教學效果。應用更科學的教學手段和更得當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正是新形勢下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
[1]唐娜,孫麗梅,邱雪杉,等.數碼網絡互動系統教學平臺在病理學形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1):124-125.
[2]危曉莉,姚根有,周韌,等.虛擬顯微鏡技術在病理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2,32(7):847-849.
[3]劉雪松,劉文玉,邊少民,等.數字化顯微網絡互動系統在形態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4):89-90.
[4]胡建明,李玲,李鋒,等.病理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29(2):85-88.
[5]江燕,曹立宇,張洪福,等.虛擬切片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16):2552-2553.
[6]王冰,李春梅,趙薇,等.數碼顯微互動系統在醫學形態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6):59-60.
[7]楊安強,潘曉琳,李鋒,等.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9,8(4):474-476.
[8]崔丹,齊鳳杰.Motic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科學進展,2013,19(4):398-399.
[9]王白燕.運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提升病理學實驗教學效果[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4):69-70.
[10]姜曉剛,全芯,孔靈玲,等.應用多媒體互動系統進行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5):939-941.
[11]宋祥和,蔡紅星,李惠芬.多媒體互動教學系統下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24):303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