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玉芳,徐青青,宋億文(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528000)
靜脈藥物配置中心(PIVAS)是在符合國際標準、依據藥物特性設計的操作環境下,由受過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嚴格按照操作程序,進行包括普通藥物、腸外營養藥物、抗菌藥物、細胞毒性藥物等靜脈用藥物調配的場所。靜脈用藥集中調配是現代醫院在藥學監護下集中配置靜脈滴注藥物的管理模式,是提高靜脈用藥安全性的重要手段。PIVAS一旦發生差錯,如加錯藥、加多(或少)藥,甚至大面積的藥品污染等,都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不僅造成藥物的浪費和影響某個患者的用藥,甚至可能出現群體性的危害[1]。在PIVAS的日常運作中,藥物或工作程序標識不清楚、計算機系統和工作流程設計不合理、人員安排不科學等均可能造成用藥的安全隱患[2]。PIVAS的配置流程與工作效率及靜脈滴注成品的質量密切相關,本院通過重組病區與工作人員的配置、修改PIVAS計算機系統程序、完善原有排藥模式等措施,優化了PIVAS的流程,達到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減少排藥差錯率和提高靜脈用藥質量的目的。
1.1 一般資料 本院PIVAS創建于2010年7月,采用“藥+護”配合的模式,現有藥師19人,護士20人,工人7人,已開展23個病區的靜脈用藥集中沖配,每天配置量約3 800~4 000袋;由于靜脈藥物集中配置的周期較長,難以滿足臨時性、應急性藥品的需求[3],同時考慮普通場所沖配細胞毒性藥物的危害,目前,本院PIVAS僅接收病區長期醫囑和細胞毒性藥品的臨時醫囑。PIVAS接收病區醫囑時間為11:00~16:00,執行醫囑時間為當天12:00至次日12:00(即跨日執行);工作時間為每天6:15~18:00,全年無休;上午的主要工作是藥品沖配及成品核對,下午除完成少量的輸液藥品沖配(執行時間為下午16:00以前)外,工作重點轉變成審核醫囑和排藥等次日的輸液藥品準備工作。
PIVAS原來流程中藥劑人員沒有分組,以有無醫囑作為全體藥學人員工作的開始和結束,導致藥學人員在某些時間段工作負擔過重,另一些時段又無工可做:人力資源不足與人員浪費現象同時存在;藥師在審方時只調整醫囑的配置批次,未能將同種同規格的溶媒或同種藥物的醫囑歸類,導致分標簽耗時過長且容易分錯,同時也使后續排藥的差錯增多[4];未歸類藥物的標簽導致排藥效率低下,同時也較容易出現錯誤;另外,隨著工作量的增加,工作區域變得擁擠、混亂,也是導致排藥差錯率升高的原因之一。原來的流程已難以適應日益繁重的工作需要[5]。
1.2 方法 為保障PIVAS的工作高效、優質、安全,建立完善的制度,使工作流程標準化是行之有效的手段[6]。具體流程優化方法如下。
1.2.1 病區分組 將本院需配置的靜脈藥物按所屬病區進行分組,采用每4~6個用藥情況相似或接近的病區為一組,如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癲癇科、心血管內科這4個多以營養神經、改善血流為主的病區可設為一組,而肝臟外科、膽道外科、胸外科、甲狀腺外科、心外科、胃腸外科等術科病區可設為另一組,諸如此類,23個病區暫分成4個綜合組來進行審方、排藥、沖配和校對等操作。
1.2.2 人員分組 考慮藥師的主要任務是審方、排藥和校對,而本院PIVAS從接收病區醫囑到送出下午第一批輸液成品的時間較短,把藥師隨機分為兩組,每組每天除去1~2名輪休藥師和各派2名藥師全天進行成品和空包核對外,其余藥師全部上中班(10:30~17:30),中午不休息,每組5名藥師對應包干相應2個綜合組病區的醫囑從審方、排藥到半成品核對的所有工序。先審核處理當天下午的醫囑(約占全天總量的1/5),然后才到次日早上的醫囑(約占全天總量4/5)。當然每組內的人員按學歷、資歷等也是有分工(審方、排藥等)的。兩組之間每月輪轉包干的病區1次。
1.2.3 修改計算機程序 本院PIVAS主要是按藥品分類進行沖配的,而原來的依病區按床號順序打印標簽的模式,每一張標簽溶媒和藥品的出現都是沒有規律的,這將導致藥品標簽人手分類耗時過長且容易出現差錯;為此,通過與計算機中心溝通,請程序開發員修改PIVAS系統程序,將同種同規格的溶媒以及同種藥物的醫囑分類,按溶媒和藥物歸類打印標簽,以縮短分標簽時間,減少差錯。
1.2.4 完善現有排藥模式 在保留原有橫向每天分五個批次基礎上,針對藥品較多的同一個批次(主要是早上的第一、二批)再縱向分組,分組原則對應前述的病區分組,每組依批次分別匯總排藥總單后排藥,不同組間以不同顏色的小藥籃標識區分盛裝藥品。
1.2.5 統計指標 統計PIVAS運行模式改變前后的排藥效率及排藥差錯率,每組統計7 d,按每袋靜脈藥物的平均排藥時間及全天排藥差錯率(e,指每天排藥后由半成品核對藥師發現并能及時糾正的差錯總袋數與當天靜脈滴注醫囑總量的比值)作為統計指標。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IVAS流程優化后藥師平均排藥時間及e均優于優化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010,P<0.01; χ2=4.289,P<0.05),見表 1。

表1 PIVAS流程優化前后藥師平均排藥時間及e比較
3.1 排藥時間作為PIVAS藥師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主要包括分標簽、貼簽、備藥、排藥、核對等環節,其中以分標簽和備藥兩環節較為費時,但可優化改進的空間也比較大。通過修改程序,讓計算機類總溶媒和藥物后再打印出輸液標簽,相當于計算機擔任分標簽的任務,藥師只需在不同溶媒、藥物間斷開標簽就可以了,不但大大縮短了時間,分標簽的準確率也迅速提高,接近100%;而在排藥過程中,同種藥品標簽集中起來,減少了工作人員在排藥過程中來回取藥的時間,同時也可減少拿錯藥品的風險[7];按藥品、溶媒分標簽,同時也方便了配置人員進行集中配液,減少注射器的浪費,提高配液效率[8]。
3.2 4~5個用藥情況相似病區的排藥總單匯總后備藥,把原來需走4、5次的備藥流程變成1次,備藥時間大約只有原來的1/3;同時,這種批次匯總單的排藥模式,排藥時可通過藥品的相符情況驗證調劑核對的準確性,有效杜絕調劑差錯的產生[9]。通過綜合優化每個排藥程序,使每袋輸液的平均排藥時間由每袋(27.63±1.18)s減少到每袋(23.88±0.96)s,而 e 也由 0.86%降低至0.4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
3.3 根據本院住院患者的用藥規律,周三至周六為PIVAS的繁忙時段,除普通藥外,抗腫瘤(細胞毒性)藥物及抗生素也較其他3 d多出約20%,而這些藥同品種不同生產廠家也出現較多,容易混淆,造成平均排藥時間較非繁忙時段稍稍延長。
3.4 PIVAS的每一個排藥流程都優化后,流程條理清晰,每組病區內用藥情況相似,不但可節省排藥時間、減少差錯,即使出現差錯或其他異常情況,也可以較快從對應顏色的藥篩中查找出來。優化工作流程,可以有效降低靜脈藥物配置中心的排藥差錯率,保證臨床用藥安全[10]。
[1]劉平.PIVAS護士輸液標簽粘貼、排藥和配置錯誤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當代護士,2012(2):153-154.
[2]林淑瑜,甘惠貞,王佳坤,等.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安全隱患分析與防范措施[J].醫藥導報,2013,32(4):553-555.
[3]龍項,馮默,陳小敏,等.對靜脈藥物配置中心若干問題的思考和建設[J].中國藥房,2008,19(13):1030.
[4]莫玉芳,陳文偉,盧結文.分組標識排藥提高靜脈藥物配置中心排藥效率[J].實用醫技雜志,2014,21(7):789-790.
[5]史文秀,張久星,隋穎,等.利用六西格瑪改進方法減少靜脈藥物配置中心排藥差錯[J].中國藥房,2009,20(25):1954-1956.
[6]菅凌燕,何曉靜.淺析美國藥師如何降低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差錯問題[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3,33(11):909-911.
[7]梁敏,劉麗萍,胡偉,等.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兩種排藥方法的比較[J].安徽醫藥,2011,15(7):915-916.
[8]甘惠貞,李玉堂,董少良,等.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批次藥品調劑模式的應用[J].中國藥業,2012,21(16):60-61.
[9]林冠,李玉堂,甘惠貞,等.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環節質量特色管理與控制實踐[J].中國藥業,2013,22(2):36-37.
[10]彭宣艷.品管圈活動提高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排藥質量[J].護理學雜志,2013,28(2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