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 琨,何金云
動靜脈內瘺是尿毒癥病人血液透析的通路,被稱為“生命線”,而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瘺(arterio-venous graft,AVG)是在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后維持血液透析的首選。急性血栓形成是臨床上AVG最常見的并發癥[1],一旦AVG血栓形成就會阻礙透析通路的暢通,嚴重威脅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及時、有效地進行溶栓,幫助人工血管再通十分必要。溶栓治療過程中需要進行靜脈穿刺,它直接影響溶栓的成功率,同時也是一種侵入性操作,穿刺手法及角度的不同可引起病人不同程度的疼痛,易產生恐懼、焦慮的心理,穿刺失敗則增加病人的痛苦,會影響護患關系,所以,準確、輕巧地進行靜脈穿刺,成功地為病人實施溶栓治療非常重要。為了及時、安全地給病人用藥、減輕靜脈穿刺溶栓帶來的疼痛,本研究分析了2010年—2013年收治的48例溶栓病人資料,探討不同的進針角度對病人疼痛效果的影響,總結人工血管溶栓穿刺的最佳角度,現介紹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2013年48例行人工動靜脈造瘺的慢性腎功能不全的尿毒癥病人,每周透析1次~3次,1次4h,發現堵塞3h至2d入院,表現為內瘺部位未觸及血管震顫,未聞及血流雜音,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其中對照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齡48歲~77歲,平均年齡64.0歲;使用20°從靜脈上方對其人工血管穿刺行溶栓護理。觀察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齡48歲~79歲,平均年齡65.1歲;使用40°從靜脈上方對病人人工血管穿刺行溶栓護理。兩組性別、年齡、疾病、治療方案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操作者要求操作熟練,由病區高級責任護士擔任。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經臨床診斷或超聲定位后確診血栓所在位置,操作時先于肢體下鋪無菌治療巾,在人工血管上方5cm~6cm處綁止血帶,不宜過緊,以能插入1指或2指為宜;選擇動、靜脈吻合口分別作為穿刺點進行穿刺;兩組病人分別以20°、40°從動靜脈造瘺人工血管上方穿刺進針,穿刺針皆為KDL6號頭皮針。穿刺后見到動脈搏動性回血及靜脈回血后接入尿激酶液,從動脈向靜脈的方向,以10mL/h的速度勻速泵入。尿激酶液的濃度為50×104U~75×104U 融入50mL生理鹽水分兩管各25mL。止血帶每綁15min后松開2min。邊操作邊觀察血管再通情況,15min~30min觀察造瘺處有無血管震顫以及血流雜音。密切觀察穿刺處出血情況。溶栓期間囑病人絕對臥床以防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等并發癥。
1.2.2 評價方法 觀察記錄每次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溶栓過程中靜脈穿刺局部有無腫脹等。疼痛采用線性視覺模擬標尺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具體操作方法為:在一張白紙上劃一條10cm的水平線,一端標記為0,表示無痛,1代表最輕微的疼痛,10表示最嚴重的疼痛;而0~10之間的部分則表示疼痛的不同程度。評估時,讓病人根據自我感覺在橫線上劃一記號,根據位置判斷病人疼痛的程度。輕度疼痛值為2.57分±1.04分;中度疼痛值為5.18分±1.41分;重度疼痛值為8.41分±1.35分。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的疼痛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溶栓成功率比較采用χ2檢驗。
48例病人全部完成溶栓治療,治療過程中兩組各有1例病人出現輸液外滲,經重新穿刺后未再發生輸液外滲,完成溶栓治療。兩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和溶栓成功率比較,見表1。不同進針角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輸液外滲發生情況比較見表2。

表1 不同進針角度疼痛程度和溶栓成功率比較

表2 不同進針角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輸液外滲發生情況比較
3.1 穿刺角度對病人疼痛等的影響 在國內,關于自身靜脈血管穿刺角度研究的報道比較多,而對AVG溶栓穿刺角度的觀察鮮有報道。穿刺引起的痛覺強度不僅取決于刺激強度,而且與刺激作用的時間、作用面積有關[4]。較大的靜脈血管及皮神經位于皮下組織,針刺可引起疼痛,穿刺角度小、針頭經過皮膚的面積越大病人痛覺就越大。在自身靜脈血管穿刺時,黃紅玉等[5]指出,在自身靜脈血管條件較好的情況下,可采用40°從血管上方直刺進針;皮膚較厚、靜脈粗又顯露、操作者熟練時可用較大角度(40°~60°)從靜脈上方進針。鄧冬梅等[6]的研究報道,觀察組穿刺成功率較高。人工血管內徑相對較粗,較自身血管厚、硬度大,20°穿刺時針頭所停留得時間長、與皮膚的作用面積大,病人會感覺比較疼痛,而40°穿刺時,作用于針尖的壓強增大,針頭較容易穿透人工血管,使進針速度加快;針頭與皮膚表面接觸面積相對較小,皮膚受損面積小,對病人造成的痛覺刺激時間縮短,從而使其痛覺減輕。表1顯示,對照組從AVG上方進針病人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為6.3 0分±1.5 0分,較觀察組分值高(P<0.05)。不同角度穿刺對溶栓結果方面的影響,兩組溶栓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輸液外滲發生率方面,觀察組穿刺成功率95.8%,較對照組高。外滲發生率相差不大。
3.2 穿刺角度對人工血管的影響 20°穿刺行AVG溶栓時,針尖在人工血管上的潛行距離長,針頭對人工血管的損傷比較重;而且,由于角度小,針尖斜面容易緊貼人工血管管壁,使尿激酶液的泵出壓力增加,壓力增加時對人工血管的沖擊力增加,對于血栓的作用面積減小,不僅影響溶栓的效果,也不利于人工血管的保養與維護。
40°穿刺在AVG溶栓治療中,在減輕病人疼痛及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護人工血管方面較20°更為理想,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還要根據病人血管的具體情況來定,在人工血管顯露短、較彎曲時,宜從側面進針,以20°進人工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AVG溶栓是否成功和很多因素有關,如一般AVG病人在6h內返院行溶栓治療,血管再通的幾率很大[7],本研究只是就進針方法進行探討,進針位置、進針方向對溶栓效果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1] 郭相江,趙意平,施婭雪.尿激酶溶栓治療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瘺急性血栓形成[J].中國血液凈化,2011,10(4):198-200.
[2] 王文娟,吳春燕,應迎娟.穿刺方法對血透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2):180-181.
[3] 唐珂.患者疼痛的測量和評估方法[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9):7-9.
[4] 周書平.增大進針角度減輕穿刺疼痛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8,23(7):4.
[5] 黃紅玉,黃娥娥,李小英,等.靜脈穿刺角度及方位的選擇[J].護理學雜志,2009,24(1):53-54.
[6] 鄧冬梅,溫文利,郭玉美.兩種大角度靜脈穿刺方法的效果比較[J].護理學雜志,2008,23(8):45-46.
[7] 張雪梅,肖青,范秀芳,等.2種溶栓方法治療動靜脈內瘺血栓的療效探討[J].疑難病雜志,2009,8(8):47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