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優 應豪睿 汪小琳 富小菲 袁慧鑫 趙 燕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100029)
原發性失眠癥是指一種以失眠為主的睡眠質量不滿意狀況,其屬于中醫“不寐”的范疇,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適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其他癥狀均繼發于失眠[1]。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為 38.2%[2],高于國外發達國家的失眠發生率[3],其中原發性失眠的患者人數占到主訴失眠的患者總數的25%[3]。現代醫學臨床中多采用苯二氮類藥物、新型非苯二氮類藥物、抗抑郁藥物等藥物治療,因為其治療時間較久,容易產生一些藥物依賴或肝、腎功能損害的不良反應[4]。中醫對于其的治療多采用中藥湯劑、針灸、推拿、針藥合用等方式,治療效果較好,不良反應較少,衛生經濟學價值較高,因此具有一定的優勢。
但是目前關于原發性失眠癥的中醫辨證尚缺乏共識,沒有形成統一的辨證規范與標準[5],醫生多依據個人經驗進行辨證,常見辨證類型眾多。為了更好的研究臨床辨證規律,本研究系統檢索了近10年的相關文獻,并建立數據庫對原發性失眠癥臨床中醫證候和證候要素的分布特點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文獻資料來源及收集方法 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萬方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數據庫,以“不寐”和“證”或“失眠”和“證”為檢索詞,檢索2000年1月至2013年8月所收錄的期刊文獻。
1.2 納入標準 文章內容涉及到臨床診斷明確的原發性失眠癥的中醫證候;對于原發性失眠癥的診斷,要求文獻明確指出原發性失眠癥或其診斷符合CCMD2、CCMD3等國際或國內公認的原發性失眠癥診斷標準或指明非其他疾病引起的失眠癥。
1.3 排除標準 對于非臨床報道的綜述性文獻、理論分析、動物實驗的文獻予以刪除;對于文章中患者癥狀與原發性失眠癥狀明顯不符者予以刪除;對于兩篇文章中用藥、辨證分型以及病例數等內容一樣的,選擇資料完整的那篇文獻進行研究;對于其他病癥為主并夾雜失眠臨床表現的文獻予以刪除;無明確的中醫辨證分型者,予以刪除;對于一稿兩投的文章,以一篇計。
1.4 整理結果 按照上述選擇標準,經過閱讀文獻題目、摘要或全文,從968篇文獻中篩選出353篇進行分析。
2.1 證候規范化 根據按照《中醫診斷學》[6]、《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7]進行內容編碼常見的中醫證候,并對含義相同的證候類型進行規范及合并,如“肝郁氣滯”“肝氣郁滯”“肝氣郁結”統一為“肝郁氣滯”。對于以上2種標準中沒有敘述又不便于規范的證型,按原文獻予以保留。
2.2 證候要素拆分 證候要素是證候分類的最小單元,可分為病位類證候要素和病性類證候要素兩類。根據《中醫診斷學》《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及與證候要素相關的文獻相關內容分析,證候的含義,并參考《證素辨證學》[8],將證候拆分為證候要素。
2.3 統計學分析 文獻統一編號,將文獻的題目、雜志名稱、期刊號、頁數、作者名稱等文獻信息列為單獨Excel信息表,將中醫證候信息挑出,粘貼到另一Excel信息表。挑選過程采用2人獨立背靠背挑選原則。建立文獻數據庫、錄庫,用Excel 2010建立原發性失眠癥證候數據錄入庫,以每個證候(癥狀群)為1個錄入單位,將所納入的規范后的文獻內容錄入庫中,錄完后進行數據二次檢驗,有分歧處協商分析解決,注明解決辦法,直至兩庫完全一致。將Excel 2010的數據庫導出為SPSS格式,應用SPSS 17.0軟件建立統計數據庫,對原發性失眠癥中醫證候及證候要素進行頻數統計分析,得出原發性失眠癥的中醫證候、證候要素分布基本規律。
3.1 原發性失眠癥證型分布 共收集到合格文獻353篇中,共有487條證候記錄。其中不同的證候為216個,經證候名稱的規范后,共得到證候68個,出現總頻數為639次。其中心脾兩虛證、痰火擾神證、肝郁氣滯證、陰虛火旺證、心膽氣虛證、心腎不交證總計405次(63.38%),結果見表1。

表1 原發性失眠癥常見證候類型統計表
3.2 中醫證候要素分布 文獻中共出現證候要素33個,出現總頻數為1 724次。其中病位類證候要素7個,合計頻數為825次。依次為心、肝、脾、腎、胃、肺,其中病位在心、肝、脾居多,合計頻數為661次,總構成比80.12%,見表2;病性類證候要素16個,合計頻數為899次,其中前5位依次為:火/熱、氣虛、陰虛、血虛、氣滯,總構成比92.1%,見表3。

表2 原發性失眠癥病位類證候要素分布

表3 原發性失眠癥病性類證候要素分布
本次文獻研究中歸納整理出了68個證候,提取出23個證候要素。通過文獻統計分析,發現原發性失眠癥臨床常見的證候主要是心脾兩虛證、痰火擾神證、肝郁氣滯證、陰虛火旺證、心膽氣虛證、心腎不交證等;
從中醫學證候分析來看,心脾兩虛證因脾氣虛健運失司神疲體倦、食納減少、大便溏。心主血,脾為生化之源,心脾虧虛,血不養心,神不守舍,容易失眠[9]。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所傷,熾痰郁積可導致失眠[10]。肝失疏泄形成氣滯、火邪、痰瘀等病理產物,擾亂神明,魂不安藏,則發不寐[11]。陰虛而致火旺心陰虧虛,神不安舍,火擾心神,心陽有余,心神不寧,以致失眠。虛火煉津液成痰,痰濁亦擾心神,故失眠亦漸加重[12]。心膽氣虛型失眠的病因很多,大多因心虛膽怯,暴受驚恐。神魂不安,以致夜不能寐或寐而不酣[13]。腎水下虧,心陽上亢,陽蹺脈滿,導致失眠[14]。
病位類證候要素以心和肝多見,說明原發性失眠癥的病位主要在心和肝,也與脾、腎、膽、胃有關;病性類證候要素以火/熱、氣虛多見,說明失眠的發生與火/熱關系密切,郁火、痰火、虛火皆可擾動心神而致失眠。而虛證如心脾兩虛,又可因為精神因素而加重病情。由此可見臨床辨證的證候類型比較分散,證候要素相比而言較為集中,更具有代表性。
目前,關于原發性失眠癥中醫證候的研究,尚無統一規范的證候診斷標準,會造成臨床診治的混亂。
建立統一、客觀的基于證候要素和病證結合的證候診斷標準,以辨識證候要素為基礎,可簡化辨證的復雜性;同時,依據醫生的專業背景知識和臨床經驗以及患者的具體狀況,以證候要素的基本組合形式為最終結論,與傳統證候相對應,可保證臨床處方用藥的傳承性[15]。中醫文獻研究是中醫基礎與臨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大量文獻資料的研究,探討疾病的病因、診斷、證候分布規律,使研究結果更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通過證候要素的拆分,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原發性失眠癥的病因,病機等的本質。
[1]馬惠姿,李鴻培.失眠癥的病因與分類[J].中國醫刊,2003,38(5):22-24.
[2]朱雨霞.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38%睡眠危機襲向職業人群[N].工人日報,2010,27(1):39-41.
[3]Krystal AD.Insomnia in women[J].Clin Cornerstone,2003,5(3):41-50.
[4]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共識專家組.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專家共識(草案)[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2):141-143.
[5]崔應麟,鄭偉鋒.失眠癥中醫證候分布規律的文獻研究[A].中國睡眠研究會.中國睡眠研究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中國睡眠研究會,2010:4.
[6]朱文峰.中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139-203.
[7]姚乃禮.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09-110.
[8]朱文峰.證素辨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30-259.
[9]趙娜,胡萬華,袁拯忠,等.亞健康失眠陰虛火旺證與心脾兩虛證癥狀構成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4):500-503.
[10]陳允恩,高志俊,程淑英,等.金龍解郁膠囊治療失眠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2013,8(1):45.
[11]王平,孔明望.疏肝解郁論治失眠[J].湖北中醫雜志,2001:23(10):17-18.
[12]常誠,姜亞軍,蔣萌,等.心仁神安膠囊治療陰虛火旺夾痰失眠癥312 例[J].陜西中醫,2006,27(11):1344-1346.
[13]張蓉,楊云霜,李胤,等.通調頭面部經絡治療慢性失眠臨床觀察及機制探討[J].中國醫藥,2013,8(10):1407.
[14]周春霞,蘇冠宇,樊小農.論三焦及脾胃在“心腎不交”所致失眠中的重要性[J].吉林中醫藥,2013,33(6):542.
[15]王天芳,杜彩鳳,王慶國,等.基于證候要素及病證結合建立證候診斷標準的思路[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9,7(10):9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