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茜文
今年兒童節前,教師巖勝收到班文小學的邀請函,希望他回校與學生過“六一”。盡管已經調至其他學校教書,但巖勝還記得,兩年前的那個“六一”兒童節,他從縣城騎著摩托車回校路上,特地買了三頭洋蔥和一盒口香糖——見識洋蔥和吃口香糖曾是學生們的“六一”愿望。
班文小學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孟連縣最邊緣的班文村,村莊位于中國西南部的邊境盡頭,和緬甸僅僅隔著一條南卡江。村里有2000多人口,班文小學是村里唯一的小學,老師只有四位,巖勝曾是其中之一。近百名上課的學生中有十幾名緬甸學生,他們每年都會和當地的孩子一起過兒童節。
由于是“跨國”學生,他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少會遭遇些“尷尬”。
巖勝目前在鄉里的公信中學教書,兩年前從班文小學調走后,他仍和一些學生保持密切聯系。他的宿舍就在鄉中心小學,上班路上,能看到以前的學生正在打掃衛生。其中有個叫巖帥的男孩曾是巖勝的“得意門生”,總會讓他多看兩眼。其他孩子都會與他打招呼,而巖帥只是安靜地站在一旁靦腆地笑。
2012年10月份,巖勝通過教師編制考試,分配到了班文小學。僅有的四名老師每人各負責一個班級,要兼職各科教學。作為唯一擁有本科學歷的他,被安排擔任最高年級——“四年級”的班主任兼各科老師,之所以是“最高”,是因為班文小學只有一到四年級。
巖帥是巖勝班里僅有的兩名緬甸學生之一,故鄉在緬甸邦康市第二特區,那里與中國相鄰,生活方式相似,當地人喜歡中國的安定環境,許多緬甸人通過婚姻獲得中國戶口,或者是通過親戚的關系居住在中國,還有的直接“偷渡”,以“黑戶”的形式生活在中國大陸。很多人的后代也在中國讀書。巖帥隨父母來到中國,已生活了5年多,他的姐姐出嫁到了河南。“他非常聽話,也很勤快,有時會來幫我燒火,接水。”巖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巖帥當時成績一直是班級前三,并且任副班長一職,他和父母借宿在另一名老師家中,經常幫助這位老師放牛、砍柴。
“前幾年他的姐姐從河南回來給他買了一瓶飲料,他舍不得喝,就把飲料帶回學校送給我喝。”巖勝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由于巖帥溫和的性子,班里的女生經常逗他,他都是憨憨地,以微笑回應。
不同于巖帥的“合群”,另一位同樣來自緬甸的孩子尼垮顯得有些孤僻,但成績一直在班里排第一,并且擔任班長。有次下大雨,尼垮和幾個孩子一塊遲到,巖勝盤問遲到的原因時,其他的學生都說是因為避雨來晚,而尼垮一聲不吭,巖勝嚴厲批評時,也只是一直低著頭不說話。然而這位成績優秀的“孤僻少年”在第二學期就退學了,他從舅舅家離開,回到了緬甸。
即使尼垮繼續讀下去,也會和現在的巖帥一樣,六年級后就要遭到“強制終止”,他們沒有戶口和學籍,小學只能以借讀的形式維持,而中學需要有學籍才行。
當地學生大多都是佤族人,不會說普通話,當地教學要使用“雙語”,一邊是普通話,一邊是佤族話。來自緬甸的學生很小就已經跟隨父母來到中國,佤族話早已成了他們的“故鄉話”,而且他們的漢語也說得很流利。
然而在當地的孩子眼中,即使說著同樣的語言,緬甸的孩子還是跟自己有些“不同”。“老師,他是從緬甸來的,他們家很遠,要經過南卡江,還要走很遠的路才到的。”巖勝上任沒幾天,就有學生跟他打“小報告”。
緬甸的學生似乎也感覺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同。國家發的營養早餐,沒有學籍的緬甸孩子領不到。“我最不想看到發營養餐的情景,緬甸小朋友會躲在教室遠遠地偷看領營養餐的中國學生。不忍心看到他們那種充滿渴望的眼神。”巖勝說。
并不是每個緬甸孩子都能像巖帥那樣有父母跟在身邊。三年級的學生巖朋寄宿在舅舅家,父母在緬甸。宿舍的學生告訴巖勝,巖朋常常在晚上偷偷哭,他想念自己的家人,但是如果他不來中國讀書的話,在他這個年紀就要去當童兵了。
巖勝在2013年10月調走后,呂華(化名)作為新老師接了巖勝的班,也是四年級的班主任。相比較當地學生,緬甸來的學生年紀偏大些,呂華的班上有個女生16歲了,比同班同學大5歲多,經常遭到男生的嘲弄:你這么大個,還跟我們一塊讀書!這時候,女孩都會跟這些男生用佤族話對罵。為了解決問題,呂華讓這個女孩做班長,但是女生很害羞,也不會管理班級。

中緬邊境,放學路上的小學生們。圖/CFP
在班文村,因為“村村通”工程,村里的電視能收到幾個臺,學生們看得最多的是央視一套,他們和外面的世界通過小屏幕產生聯結,而這些畫面也成為了他們童年的所有想象。他們知道動畫里的人物,男生們會模仿《熊出沒》里的光頭強,還知道一些歌唱明星,比如汪峰。巖帥也喜歡明星,喜歡唱《我的老班長》,每次音樂課上,都會嚷著讓巖勝播放這首歌,邊聽邊唱。
緬甸佤邦很崇拜毛澤東,家里都掛著毛澤東的畫像,緬甸的學生很喜歡聽老師講毛澤東的故事。巖帥告訴巖勝,他的偶像是毛澤東和習近平,未來的夢想是當兵。學校每周一會舉行升旗儀式,學生們會跟著唱國歌。班文小學在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教學生們唱國歌,包括緬甸孩子在內的學生都會唱。通常情況下用音響播放,所有學生行注目禮;如果沒電,學生們就要唱起國歌。巖勝說,學生們的歌聲總給人一種莫名的感動。
當地學生平時的生活和大山、樹林分不開,和農活也分不開。年紀很小的孩子就要幫助父母干農活,砍柴、放牛、喂豬。一些緬甸的學生,家庭經濟水平一般,要經常幫助父母干活,很早就成了“小大人”。很多緬甸學生連200元的借讀費都交不起,父母只能幫助當地人管理橡膠林或放牛等賺取微薄的收入,一棵樹一個月下來只能掙到幾毛錢,有時還要受到當地人的歧視。
學校的兒童節過得非常隆重,通常村領導甚至縣領導都會來和老師、學生們一塊過節,沒有才藝展示,但一頓豐盛的午餐足以讓孩子們滿心歡喜。巖勝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2013年的“六一”兒童節那天,領導帶著一萬多元“巨款”來到小學,宰了一頭豬慶祝,還發一些平時吃不到的糖果和零食,學生們下午不上課,自由地在操場游戲,每個孩子的嘴都咧得很大。
當地和緬甸雖然只隔著一條江,要進入緬甸的話,國人要到當地出入境管理部門花10塊錢辦理出入證,有效期半年。而居住在中國的緬甸人回去很方便,走一天的山路就能到,騎摩托車更快。很多緬甸人并不愿意回去,緬甸的學生也是放假或家里有事才回去,家人平時都居住在中國。
已經讀六年級的巖帥,夏天過后就要跟學校永久“再見”了,他說非常羨慕可以繼續讀書的同學,但他的父母已經幫他找好“畢業”后的活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