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鋒
7月6日,中國第一個信訪領域的博士學位——“信訪政策量化分析”博士培養點在中國政法大學正式開設。該博士學位計劃在2016年面向全國招生1人。
該博士培養點由隸屬于北京市信訪辦的北京市信訪矛盾分析研究中心(下簡稱“研究中心”)與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合作建設。
信訪博士采取雙導師制。研究中心負責委派實踐導師,中國政法大學負責委派專業理論導師。實踐培養基地設在研究中心,理論學習在中國政法大學進行。
研究中心主任鄭廣淼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信訪博士的導師現在已確定,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傅廣宛任專業理論導師,北京市信訪辦副主任、研究中心創辦人張宗林任實踐導師。
研究中心與高校的合作并非新鮮事兒。2012年,研究中心就和北京城市學院合作,共同培養信訪方向的碩士研究生;2013年,研究中心與中國政法大學合作開發了“社會矛盾沖突的量化管理”專業課程;2015年9月,北京聯合大學也將迎來首批信訪碩士。此外,在研究中心的推動下,天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蘇州大學、西南大學等二三十所國內知名高校,在本科教學中也分別設立了與信訪相關的課程。
在社會轉型期矛盾問題日益突出、群體性事件頻發的今天,信訪問題仍是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在這種背景下,從“信訪碩士”到“信訪博士”的培養自然備受關注。
2009年11月25日,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鄭廣淼說,研究中心是一個比較有特色的智庫。之所以說“特色”,是因為目前在全國范圍內,研究中心是唯一一家專門研究信訪與社會矛盾的科研機構。除了做科學研究和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之外,研究中心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信訪工作人才。
鄭廣淼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之所以和中國政法大學合作開設博士學位,主要是因為該校是全國知名院校;校址還在北京,便于更好地和研究中心互動交流;該校是與研究中心最早合作的高校之一,雙方都對信訪領域有很強烈的興趣。
“此前,我們已和中國政法大學共同培養信訪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隨著合作的逐步深入,雙方都認為這方面的培養還應該繼續加強?!?/p>
鄭廣淼稱,這次信訪博士將面向全國招收1人,學制是3年。按照計劃,2015年年底開始報名,2016年1月考試、3月面試、7月入學。
鄭廣淼稱,如今是一個大數據時代,而研究中心又有大量的信訪數據,所以希望信訪博士能根據這些數據做定量研究,以探索信訪發生的規律,進而幫助化解這些問題。信訪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信訪政策的量化分析。該博士學位的理論導師傅光宛,是國內知名的量化分析專家。
在課程設置上,除了信訪方面的專業研究,也包括社會學的課程,具體則包括中國轉型進程中的社會沖突與矛盾、信訪數據量化分析實證研究、信訪指數研究、社會定量研究的基礎、社會調查和社會統計方法等。
信訪博士生除了要上中國政法大學一些必修課選修課外,主要精力是做自己的博士課題研究。研究中心掌握一些信訪保密數據,信訪博士可使用研究中心的數據庫。在這種背景下,如何保證這些數據不被泄露?
針對這個問題,鄭廣淼稱,研究中心會先與信訪博士簽訂保密協議;要想查閱信訪敏感數據,有非常嚴格的審批程序;在博士論文中,不能體現這些數據。
據了解,平時在學校沒有學術研究任務時,信訪博士可以到研究中心參與一些工作,比如研究案例等。
傅廣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因為這個博士點明年才正式招生,所以現在只是一些初步考慮,之后還會經過一些組織程序,最后學?;驅W院應該會正式公布。
談到招收信訪博士的意義時,傅廣宛表示,當前信訪形勢依然嚴峻,但定性層面的政策研究已經難以深入,需要在定量層面對有關案例進行梳理和歸納。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盧春龍稱,信訪是社會公共管理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從學者的角度講,擅長做學術分析,平時并不容易接觸到關于信訪的一手數據和材料,而研究中心作為博士生的實踐基地,博士就可以接觸到核心材料和數據,在一手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學術研究肯定更精準。
在張宗林的倡導下,研究中心早已與高校合作招收信訪碩士。
2011年10月,北京城市學院通過教育部審批,正式獲得信訪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在此之前,研究中心已經與北京城市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在學校設置了研究分中心。
2013年,研究中心和中國政法大學合作招收“信訪與公共政策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研究中心和北京城市學院合作培養的是應用型碩士(2年制),和中國政法大學合作培養的是理論研究型碩士(3年制)。
為了更好地教學,研究中心與北京城市學院共同編撰了全國首套信訪與社會矛盾沖突管理方向的研究生教材。該套教材共6本,分別為《信訪學概論》《中國信訪史研究》《高級信訪工作實務》《信訪法制》(分上、下兩本)和《沖突與危機管理》。
“現在,我們與北京城市學院合作已經是第4年了,已經有兩屆總共30余名畢業生了?!编崗V淼說。
2012年,有12名信訪碩士被北京城市學院錄取。該校2013級信訪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全部來源于北京市信訪領域的在職工作人員,共24人。這些學生的培養性質是定向委培,相關工作單位也會出資,以獎學金的形式覆蓋或支持這些學生完成學業。
鄭廣淼說,因2013級的信訪碩士來自信訪領域的在職人員,所以不牽扯到找工作問題。這些畢業生中,需要找工作的只有2012級畢業生。
2014年7月,沈彥、張沖等北京城市學院2012級12名信訪碩士畢業。
沈彥本科時就讀于吉林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專業。從小喜歡與人打交道的她,對一些矛盾沖突類問題很感興趣。當年看到北京城市學院在國內首次招收信訪碩士,就引起了她的關注。
沈彥現在就職于北京市某鎮政府信訪辦,專職從事信訪相關工作。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們這12名同學中,有的做了村官、有的留校、有的做了獄警,還有的進入了公安系統、新聞媒體和NGO等。畢業后全職做信訪工作的,除了我,還有一個去了天津市一家國企,做企業信訪方面的工作?!?/p>
2014年11月,沈彥正式入職,因為有一年見習期,所以現在身份還是見習生。進入基層信訪崗位工作后,她更加真實地看到了信訪的現實生態。
在讀研時,沈彥曾經在研究中心、北京市教委信訪辦、北京市信訪辦辦信處等地方實習過。她當時覺得,北京的信訪工作已經做得非常系統化、專業了。但參加工作后,她發現基層尤其是偏遠的鄉鎮,信訪還沒有完全制度化,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太多。
沈彥入職后,利用所學知識,重新梳理規范了一些制度,比如接訪程序、信訪系統督察程序以及信訪考核的方法等。
還有一些制度上的細節。比如,領導讓她看信訪的答復意見書,她提議需要在末尾處加上“如不同意本答復意見,可在30日內向上一級提出申請復查;如放棄申請復查,本答復意見會成為最終的答復意見”?!斑@就是信訪學課程里教給我的?!鄙驈┱f。
沈彥稱,目前,以她供職的鄉鎮為例,在全鎮范圍內,各村、社區、鎮里的職能部門、科室、企事業單位等,還沒有達成齊心協力解決信訪問題的共識。很多人覺得既然這個事情是信訪辦接待了,就應該由信訪辦處理。
“現在,大多數信訪都是群眾反映問題表達訴求的,建言獻策類的信訪還是太少?!鄙驈┱f,遇到問題,國家信訪局可以下放到各省市,北京信訪辦可以發到各區縣,區縣可以發到各街鎮,但是她們是屬地管理的最末端,“處在食物鏈的最底層,無法回避”。
2013年,中央取消了全國信訪排名,地方的信訪壓力有所減輕,但沈彥稱,很多問題依然存在,甚至還會不斷涌現。
“比如,村里有很多遺留問題。村委會每3年換屆一次,有很多問題可能是上一屆,甚至是上上屆遺留下來的,到了這一屆就很難再推下去。而且很多政策都在變化,現在的土地政策可能已經不適合以前的狀況。所以說,很多問題不是基層政府不想解決,而是政策上、制度上的問題和阻力太多太大?!?/p>
沈彥表示,大多數上訪群眾都是懂道理的,只是對相關法規不了解才會情緒激動。為了更好地普法,從2015年開始,他們就和鎮里的司法所、派出所合作,在每個村里都選出了一名信訪層面的“矛盾糾紛調解員”和一名司法層面的“人民糾紛調解員”。
調解員由村委會推薦或村民推選產生,一般是村里年長的、有威望的、對村里情況比較了解的人擔任?!昂芏啻迕褚驗槲幕潭扔邢蓿愕酱謇镎覀€地方把法規政策一貼,并不一定能夠起到好的效果。調解員在村里有威望,他們說幾句話,可能都比我們講幾個小時有效果?!?/p>
沈彥認為,雖然基層問題很多很復雜,但是因村民不了解政策所引發的矛盾是可控的,通過調動村里的調解力量,會對控制信訪增量、削減信訪存量起到積極作用。
與沈彥相比,張沖畢業后留校工作了。他現在在北京城市學院行政崗位從事一些服務工作。
本科時,張沖讀的是新聞專業。他稱,考研時報考信訪方向,除了覺得新聞專業與信訪工作都是民眾與政府溝通的渠道因而有很大的相通性外,也與自己的家庭背景有關。
張沖的老家在河南,父親是一名基層的鄉鎮干部,曾負責鄉鎮里的信訪工作。在記憶中,父親留給張沖更多的是一個早出晚歸的背影?!袄p訪、鬧訪、集體訪,常使他疲于奔命,他也經常跟家人慨嘆信訪工作的難處。我當時就很困惑,信訪工作是政府為百姓開辟的一條訴求渠道,但是為什么在基層做得那么辛苦,那么出力不討好?帶著這樣的困惑,我也一直想近距離接觸一下這個領域。”
張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雖然他現在沒有直接從事信訪工作,但是覺得通過兩年的學習,對他現在的工作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巴ㄟ^學習這個專業,我收獲的是一份責任意識?!?/p>
此外,由于專業學習的慣性,張沖現在還會持續關注信訪方面的信息、動態,與學校老師一起做相關方面的研究和探討,還參與了學校的一個信訪教育類課題。
彭聰是2014級中國政法大學信訪碩士。他在本科時讀的是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考研選專業時,他發現信訪專業比較新穎,認定這是一個當時還沒有引起特別大的關注、但將來會有很好就業前景的專業。
與其他專業方向的同學不同,彭聰有兩位導師,一位是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張永理,另一位就是張宗林。
彭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張永理導師主要負責給他學術理論上的教學,張宗林則會帶他參加一些官方性質的活動,讓他開闊眼界。
2015年4月10日,國家信訪局信訪理論研究(北京)基地揭牌儀式在研究中心舉行。彭聰作為學生代表,在張宗林導師帶領下參加了揭牌儀式。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信訪局局長舒曉琴也參加了這一儀式。
彭聰稱,畢業后自己還會繼續考博。中國政法大學準備招收信訪博士,對他來說是個好消息。
《中國新聞周刊》梳理發現,在高校中培養信訪專業人才的先例并不少見。但因為信訪話題的敏感性,加上學界對信訪工作有無學術研究價值存有爭議等原因,很多先例并不成功。
2007年,牡丹江大學就有在法學專業下增設信訪方向的計劃。但該方向的教學在實踐中并沒有很好地落實。相關報道稱,當年招收的信訪方向的學生,也沒有朝著專業信訪工作者的方向去培養,只是進行一般的法學教育。
2009年,沈陽大學開設了本科階段的法學專業信訪方向。當時,此事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全國首個信訪專業。但據媒體報道,這個方向在招收了2009級和2010級之后就停止了招生。
隨著研究中心和多所高校合作的開展,研究中心的下一步計劃也備受關注。鄭廣淼說,信訪現在還只是一個交叉學科,有的放在法學下面,有的放在社會學下面,有的放在公共政策下面。研究中心現在正和中國政法大學合作,向教育部申請把它變成一個獨立學科。然后在這個學科底下專門做信訪碩士和博士的培養工作。
張宗林則表示,把信訪變成高校一門獨立學科會有一定的難度?!暗?,如果成功了,會對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
對于中國政法大學2016年招收信訪博士的新聞,有評論指出,信訪博士專業設置及研究方向上務必要有前瞻性,盡量把信訪問題與法治建設、依法行政、社會治理和社會心理結合起來,進行跨學科研究。否則,“信訪博士”或將成為曇花一現的歷史名詞,既有違初衷,也恐留笑柄。
張沖認為,從一線實務講,也許不需要每一個信訪工作者都有如此高的學歷,但是,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分析,或者是從社會的發展趨勢而言,在現在的大數據時代,信訪工作需要培養更多具有宏觀視角、全局意識的專業人才。
沈彥說,現在她遇到問題后,會分析這些問題到底是政府的政策原因,還是信訪工作不到位的原因。深入地了解這些問題后,就可以反饋到政府,幫助政府完善相關的政策。比如在拆遷過程中,民眾可能對某個細則反映強烈,就可以通過聯席會、協調會的形式,跟拆遷公司、評估公司以及村委會進行交流,如果發現細則確有問題,就會促進相關細則的完善。
“在實踐中促進制度的完善,這也是我們研究信訪學的意義所在?!?沈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