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林
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大概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后所有經濟領域改革的通用路徑。自貿區也不例外。
隨著這點、線、面的變遷和升華,人們也逐步意識到,自貿區在倒逼改革,非新一輪政策普惠。而這一認知以前是不可能的:自貿區剛獲批時,外界普遍將自貿區看作是又一個“優惠”高地,這是一種亟待破除的慣性思維。
兩年多以來,隨著廣東、福建、天津自貿區的獲批以及方案的公布,外界終于徹底明白了,這是又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且潤物細無聲。
仔細分析,起源于自貿區的這場改革倒逼有兩個維度:其一是倒逼國內其他地區的改革,這些地區有長期的路徑依賴,傳統“傻大粗”的發展方式過度依賴粗放投入;其二是政府職能改革,構建新的經濟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
當然,準確地講,自貿區倒逼改革不如說成是開放倒逼改革,因為此輪設置自貿區并推進的改革大部分都是構建符合國際慣例的經濟環境。只不過,由于自貿區是此輪開放的核心和主要試驗田,所以說成自貿區倒逼改革也不為過。
首先,自貿區倒逼國內其他地區改革。
回顧歷史并縱觀國內其他地區,地方政府競爭模式曾經是中國奇跡的動力之一,這種地方官員政績推動下的區域競爭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但是伴隨著地方政府日益介入市場,政府本身也越來越像一個公司,通過大投入、大投資來促進發展。事實證明,這種模式在新形勢下已經難以為繼。
同時,地方政府注重的發展模式伴隨著污染、高能耗的生產模式,帶來巨大的生態挑戰;同時,隨著第三產業發展,傳統的地方政府管理和服務模式更適合工業化的中國,遠遠不能順應第三產業發展的需求。因此,無論從官方到民間都已經意識到,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到改革的時候了。
地方政府依賴過去的發展模式慣性地走下去,這種路徑依賴沒有動力自變,非外力不可。
所以自貿區的設立和運營對于地方觸動將越來越大。地方政府會發現,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積重難返,但自貿區正在進行的體制改革將帶來改革紅利,不跟隨改革紅利就會落伍,由此形成了各地競相申請自貿區的盛況。
即使認為本地區可能申請不上自貿區的省份,目前也正努力復制上海自貿區形成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比如說,尚未有自貿區的山東、安徽等省發出通知,全面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可復制改革試點經驗。
其次,自貿區倒逼政府職能的轉變。
上海自貿區《方案》開宗明義:“試驗區肩負著我國在新時期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重要使命,是國家戰略需要?!?/p>
其中的關鍵詞可以總結為: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這是國家戰略需要。
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強調先行審批,而國際通行準則是強調事后監管。這種理念的區別對于企業的影響極大。
而這只是政府職能需要變化的一個方面,舊的經濟體制模式已經暴露出諸多問題,中國目前迫切需要構建一種全新的管理規則,而新規則注定只能在核心區域之外的邊緣地區誕生,自貿區提供了這樣繞開舊體制鉗制的可能。
自貿區在政府職能改革上將盡力建立符合國際化和法制化的全新管理機制,實驗成功將逐步推廣到了全國。
這就是自貿區倒逼改革、開放倒逼改革的戰略意義。
但是,這次倒逼改革并非想象中的那般容易,有三個因素必須考慮:一、地方發展模式和路徑的慣性不是一下子能夠扭轉或者中止的,在此輪央地關系正微妙博弈中,只能慢慢調整;二、現在穩增長壓力較大,很多時候改革在地方可能會被讓位于發展,這點也值得警惕(比如最近大家關心的62號文被暫緩,可以看成是這一方面的體現);三、自貿區改革對于地方行政管理體制影響很大,可能會影響到部分部門及其下屬的利益,因此存在一些挑戰。
以第三點為例,在自貿區內試點的各級工商、質監、稅務部門實行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改革,地方對此就有疑惑,很多地方是把工商當作入口的,那以后稅務和質檢是不是功能被弱化了?這些問題在現實中都將逐漸顯露出來。
無論如何,自貿區所代表的開放和改革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對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樣本意義。因此前進途中的各種障礙都無法延緩自貿區這個先行者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