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斌
分析認為,在政府一系列政策激勵下,中國經濟在上半年實現了7%的增長率。而政府宏觀經濟政策效應會在下半年和明年集中爆發,因此下半年GDP增速仍可保持在7%的幅度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96868億元,同比增長7%。
在國家統計局數據公布之前,國內一些機構已經開始預測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數據,不少研究機構對經濟增長數據的預期并不樂觀。顯然7%這個數字超過他們的預期。
而對于下半年的經濟形勢,7月15日當天,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下半年延續上半年穩中向好的走勢可能性比較大,并且下半年的經濟增長好于上半年可能也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二季度增長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0255億元,同比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29648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146965億元,增長8.4%。
對此,國家統計局綜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點評上半年經濟運行形勢時,用了“緩中趨穩、穩中向好”八個大字。
數據還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3713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投資73745億元,增長12.3%;民間投資154438億元,增長11.4%,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65.1%。
“穩投資是穩增長的關鍵,在基建投資方面,政府給各地想了一些招兒,創造了一些資金來源。”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激勵下,基建投資有望保持持續增長。
在這些政策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不容小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財政政策對經濟起到了較強的助推作用,比如減稅政策,將錢留給企業和個人,以便用于投資消費。再比如支出政策,通過擴大農業支出,加大農林水利等投入,拉動建設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此外,今年預算安排1.62萬億的赤字,占GDP的2.3%,其中很多就是投資支出,而地方債的置換也保證了在建工程的續建和新開工項目的進行。
白景明向《中國新聞周刊》進一步解釋說,在這些投入中,財政的投資規模不能占主導,只是通過投向某個領域,引導更多的資本進入。“財政政策絕不是經濟增長的加速器,而是穩定器,更多的是起到托底作用。”
從貨幣政策看,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2次普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3次實施定向降準,3次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等,促進了貨幣信貸的平穩增長: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6.56萬億元,同比多增5371億元,新增人民幣存款11.09萬億元,同比少增3756億元。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8.81萬億元。
從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數據可發現,中國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5%,國民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
對此,白景明表示,從中國的產業結構來看,目前第三產業上升是個正常現象,但一定要看到,第三產業是在第一、第二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第一產業中,農產品的產出,帶動了商貿物流等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金融業的發展;第二產業的產出擴大,帶動了銷售、流通等產業的擴大和金融業的擴大。沒有這些產業發展,就沒有居民收入的增長,從而進一步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中國是個大國,要有健全的產業結構。不能盲目地看第三產業的比例有多高,第三產業歸根結底是一、二產業的依附。”白景明說。
調結構的另一個突出表現是單位GDP能耗進一步下降,經濟運行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7.1%,比上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
牛犁表示,在工業領域,中國傳統制造業正調整減速下行,粗鋼水泥等產品產量下跌,普遍面臨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現狀,迫切需要產業升級改造。
可喜的是,中國在包括電動汽車,機器人、服務器、高鐵機車,智能終端等新興產業領域,都在快速增長。今年5月,國務院公布《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中國制造強國建設3個10年的“三步走”戰略,更是奠定了在制造業領域加快技術革新的步伐,不僅要制造,還要創造,更要創新。
“國家在任何時候都要想辦法調結構,不能一味地追求規模,到了經濟轉軌的時候更應如此。”牛犁表示,一方面要穩增長,不至于讓經濟下滑過快,從而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在經濟保持合理區間時,要盡可能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只有結構調整了,轉型升級了,才能夠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要不然一系列矛盾沒法化解,經濟就沒法真正有效地好轉起來。”

盡管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不確定性有增無減,從國內看,中國結構調整的陣痛仍在持續,新舊動力轉換尚未完成,產業、地區、行業分化明顯,下行壓力仍較大,但中國官方及一些研究者似乎對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抱有較大信心。
牛犁認為,盡管二季度GDP更多是靠物流等服務業和股票等金融業快速增長拉動的,股市出現大幅調整后,三季度成交量活躍度肯定不會比4、5月份好,但是,政府一系列穩增長的政策下半年會逐步見效,因此經濟增長“7%能達到,但可能不會更高”。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宏觀數據的第二天,7月16日,花旗集團發布中國市場展望報告,將今年全年GDP增長預期調降至6.8%。
此間,花旗集團中國研究部主管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沈明高對外表示,中國上半年GDP增長成功保七出乎意料,但花旗將繼續維持對第三、第四季度經濟增長6.7%及6.8%的預測,并將今年全年GDP增長預期從6.9%降至6.8%。
相比之下,白景明似乎顯得更有信心。他認為下半年有兩個積極因素,一是政府宏觀經濟政策效應會在下半年和明年集中爆發。從財政政策來看,國債、地方債目前還沒發完,等發完籌到錢用在項目上,政策效應就會顯現。而貨幣政策傳導至實體經濟往往存在時滯,預計政策效應也將在下半年更加突出。二是現在市場還比較活躍,需求結構也還在轉換,這對中國經濟增長都是利好,是長期性的支撐。
“下半年的經濟還會回升,超過7%沒問題,但不會到8%。”白景明預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