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鋒
山西省“破天荒”迎來兩名外省的縣委書記,一方面說明基層領導干部職位在山西省仍有大量空缺,另一方面也說明省內選拔面臨困難
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食言”了!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王儒林曾公開表達過山西省選官用官的思路:其一,是在全省范圍內選干部,為腐敗重災的市等配齊配好;其二,是千方百計在腐敗重災區發現好干部。
而2015年7月,懷仁與澤州兩縣各引進了一位來自陜西的縣委書記。他們“入晉為官”,也打破了王儒林“在全省范圍內選干部”的限定。
要說王儒林的“食言”,先要從這兩個縣縣委書記職位的空缺說起。
2014年2月,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委原書記王智杰調任朔州市副市長,此后,懷仁縣委書記職位開始處于空缺狀態。
2014年9月,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委原書記秦建孝被通報落馬。秦落馬后,晉城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愛軍到澤州主持縣委全面工作。
2015年7月6日,山西省發生了一起人事任命,43歲的齊海斌仕途被注入了幾分別樣色彩。
這一天,陜西省咸陽市永壽縣召開全體縣級領導干部大會。咸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嚴維佳宣布了一則人事變動通知:根據陜西省委、咸陽市委決定,永壽縣委書記齊海斌調任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委書記。他也成為了山西歷史上首位從省外調來的縣委書記。
兩天后的7月8日,山西晉城市澤州縣召開領導干部大會。會議宣布了省委、市委對澤州縣主要領導做出調整的決定:陜西鳳翔縣委書記趙新年,出任山西澤州縣委委員、常委、書記。
短短兩天時間,山西省迎來了兩位外省籍貫的縣委書記。
因當下山西政治環境的特殊性,再加上從外省遠道而來,齊、趙二人的山西仕途也頗受輿論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齊海斌,1972年5月出生,陜西岐山人,擁有陜西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
相關報道顯示,齊海斌任永壽縣委書記期間,多次公開表達過對“四風”問題的關注,并鼓勵百姓寫信上網提意見。
2014年4月,永壽縣召開一次社會各界人士座談會,齊海斌鼓勵參會者:大家可以通過寫信、打電話、網絡留言等方式提出意見建議。
齊的“陜西老鄉”趙新年也是“70后”,但更為年輕。
公開資料顯示,趙新年,1976年生,陜西潼關人,1998年7月參加工作。在職研究生學歷、公共管理碩士學位。
在2015年陜西省兩會上,談到鳳翔縣的發展時,趙新年表達了一個“摘桃子”的觀點:“鳳翔的經濟社會發展,躺著、坐著、站著、踮著腳都不行,要跳起來才能摘桃子。”
和齊海斌一樣,趙新年在陜西期間,下鄉調研的新聞報道也頗為常見。
而兩位新官在山西上任后,當地媒體幾乎每天都有他們出行調研的報道。
2014年12月,王儒林在陽泉、晉中等地調研期間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圍繞如何把好干部選到縣委書記崗位上來,以及選用縣委書記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聽取意見。
王儒林說,在山西發生“系統性、塌方式”腐敗問題、而諸多案件尚沒有查結的情況下,選好人用好人非常困難。山西省委考慮先從選好、用好、管好縣委書記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
在總結山西因選人用人不善出現腐敗問題時,王儒林多次提到“規矩問題”。
王儒林稱,總結反思山西用人腐敗的教訓,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規矩,或者有規矩也不按規矩辦。他說,選縣委書記也要先立規矩。
公開報道顯示,王儒林履新山西后,山西省委曾先后到6個市21個縣作調查,并召開了7次座談會,在這個基礎上出臺了《關于加強縣委書記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的意見》等3個文件。
山西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張高宏說,過去地方官場有些潛規則,沒當副書記或常務副縣長就不能當縣長,當了縣長就一定當縣委書記。
隨著相關文件的陸續出臺,山西官員選拔的一些“潛規則”開始被打破。現在,山西選用縣委書記的新規定是:在把清正廉潔作為不可逾越的底線基礎上,要把縣長繼續作為縣委書記的重要來源,但要防止形成當了縣長就自然會接任縣委書記的慣例。
同時,要注意從縣人大、政協正職中選拔,也可以從具有鄉鎮黨政正職經歷的特別優秀的縣黨政班子成員中選拔,還可以從省市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管企業及中央駐晉單位符合條件的干部中選拔,以解決縣委書記來源渠道單一、成長路徑趨同的問題。
隨著山西縣委書記選拔制度的變化,也讓更多的人有了角逐該職位的機會。
山西一位知情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該省正在直推縣委書記。“只要是正處級別,且符合有基層工作經驗等條件,就可以直推。”
這位知情人士說,前段時間,山西某高校直推了2人,但是剛推上就被人舉報了。雖說舉報信內容屬實與否尚需核實,但直推程序就要暫緩,核實后沒問題才可以繼續走程序。
一位長期關注山西官場的學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直推縣委書記的做法,以前在山西很少使用,現在大量使用,說明這一職位現在仍有大量空缺,且不得不拓寬選拔的渠道。
在這種多元化選拔的背景下,一系列縣處級干部被任命。
2015年4月,山西太原、晉城、晉中、長治、運城、忻州、臨汾7地級市市委組織部分別發布縣(市、區)委書記人選考察對象,共涉及12人。
2015年5月,《山西日報》發布山西省委組織部公示,包括現任黎城縣委副書記、縣長郝獻民等9名縣處級干部均擬任縣(市、區)委書記。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批公示的干部都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他們的仕途都集中在省內,可以說還是符合“在全省范圍內選干部”的規則。
而此次齊、趙二人“離陜入晉”,打破了這個規則。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譚克儉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稱,放眼全國,從省外調入縣委書記的案例也很罕見,即便是本省內也很少出現跨越長距離的調任。
顧昭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此次決定是山西省委在特殊的政治生態環境下的審慎抉擇。“不同地區的干部,思想觀念、境界意識等大不一樣,因此干部調動交流非常必要。在山西出現‘系統性、塌方式腐敗后,這種交流更有現實意義。”
顧昭明說,中國歷史上就有“秦晉之好”的佳話。兩地經濟社會發展、人文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有很多共性,不像南北差異那么大。這樣便于官員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工作環境。
譚克儉說,官場的關系向來非常微妙,本地的官員一般都有自己的關系網。但是在山西“有腐必反” 的背景下,本地官員間拉幫結派等現象開始被堅決打擊,這也降低了從外省調入干部因沒有根基而可能引發的阻力。
外省調入的兩人都是40歲左右,年富力強。山西省多位受訪人士對這兩位“外來的和尚”,都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過去,中央從發達地區選派一批省部級官員到西部任職的做法,并不鮮見。但縣處級這一層次的官員,甚至包括廳局級,都還是以本省內調動為主。山西這次“跨省”調入縣委書記的現象雖然比較罕見,但也不乏先例。
2010~2011年,貴州就先后分兩批,從江蘇、浙江、山東、河北、重慶5省(市)引進12名優秀干部擔任縣委書記。有評論指出:在一個全省88個縣中半數以上為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的欠發達省份,一下子拿出12個縣級“一把手”崗位來引進外省干部,也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力度。
顧昭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山西和經濟發達省份的差距,不僅體現在經濟上,更主要還體現在思想觀念方面。山西歷史文化悠久,傳統觀念深厚。這里面既有優良的傳統,又有很多糟粕。
顧昭明認為,今后,山西也可以考慮和經濟發達的沿海省份互調官員。“山西官員原來就有過去蘇南、浙江等地掛職的先例。事實也證明,這對提升他們的能力確實幫助很大。”
而對于一個地方的發展和管理而言,縣委書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王儒林說,郡縣治,天下安,這是2000多年來治國理政的基本經驗。山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盛茂林曾在一次組織部長大會上發言說,一個干部可以勝任廳局副職,但不一定能當好縣委書記。
然而,背負了重大期望的縣委書記群體,卻屢屢成為貪腐主角。根據山西省紀委監察廳網站公布的案件查處消息,僅2014年,山西省就有十多位現任或曾任縣委書記的官員相繼落馬。高平市(晉城市的縣級市)更是因2任市委書記、4任市長先后被查,被當成“塌方式腐敗的樣本”。
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王儒林曾經拿一個反腐重災市舉例,說明腐敗對官員選拔造成的困難。他說,在這個市,山西省委組織部跟622位官員進行了談話,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名單。有一位排在名單第二位的官員,沒過多久就被牽扯進去了,另一位排位靠前的自薦者,曾打包票說自己沒有問題,但一個月內也遭到了調查。
顧昭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權力缺乏邊界,又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是造成縣委書記成為腐敗高發群體的重要原因。他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制定出縣委書記的“權力清單”,明確規定哪些是可為的、哪些是不可為的,并建立相應的監督制度保證落實。
據《山西日報》7月14日報道,自2015年3月份以來,山西省新的省委常委班子以縣委書記選用管理為切入點,探索如何選好用好管好干部,共選配了16名縣委書記。
在山西保持高壓反腐和經濟出現下滑的雙重背景下,無論是從重塑當地官場風氣考慮,還是從發展縣域經濟考慮,從山西省外選調縣委書記的效果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