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1906年,18歲的王云武受聘為上海中國公學英文老師。而此時的他甚至連一張小學文憑都沒有。
原來王云五系自學成才,剛讀了兩年書,帶他一起去上海的父親便讓王云五到五金店做學徒,之后王云五又做洋行倉庫助理。可是,酷愛讀書的他一直堅持上各種夜校、補習班,以及參與函授學習,還大量閱讀了各類英文版西學名著。尤其被中國公學聘用后,王云五竟然只用3年時間,便讀完整部共35冊的《大英百科全書》。
執教中國公學,王云五發現一名學生特別勤奮好學,成績也非常好,這名學生就是胡適。1908年9月,因不滿校方壓制學生的民主權利,大多數學生憤而離去,到一所新建的公學,胡適也去了。盡管胡適已離開了中國公學,但王云武的視線卻一直沒離開過他。
新公學只堅持了一年多,因缺少經費不得不解散。王云武知道此時的胡適正處于人生中的一道坎:妹妹和弟弟相繼去世,不堪打擊的母親不幸病倒,可謂屋漏偏遭連夜雨,家中又面臨破產。于是,他勸胡適道:“你可以翻譯外文小說,賺稿費渡過難關,同時也可積累學識。”他還親自上門勸胡適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居住。1910年1月24日,胡適在日記中寫道:“云五先生見訪……先生詢余近況,力勸遷居,實則此間藏垢納污,萬難久處。”
見胡適一時很難從悲觀頹廢中走出來,王云五甚至四處托人,欲為他謀到一份職業。在王云五的推薦下,胡適終于到華童公學做了一名教師。
這一年,在得知選拔留美官費生后,王云五認為這于胡適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勸胡適務必要好好把握。為了不辜負王云五的好心,胡適終于開始靜心讀書,以屆時參加考試。王云五見此十分高興,還特意為胡適補習了3個月數學。胡適一考而中,這也成了他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
由于王云五精明干練、學問博雜,又會講英語、國語、粵語和上海話,被孫中山指派為自己的秘書,后又被任命為教育部專門司第一科科長,接下來又擔任蘇粵贛三省禁煙特派員。
可是,禁煙特派員的職務卻讓王云五卷入政府與洋商的糾紛。王云五感到心力交瘁,于是毅然辭職,全心閉門讀書。為了生計,成為一家小型書局的主編。
這時,商務編譯所所長高夢旦到北京,屢次拜訪已留美歸來任北京大學教授,且因新文化運動而名滿天下的胡適,力邀胡適接替自己任所長。
胡適認為報答恩師的時機到了,決心讓處于人生低谷的王云五去任所長。胡適給商務印書館的理由是,自己只是個書呆子,不善于應付人際關系,王云五則既有學問,也有辦事能力,比自己強得多。
商務印書館決策層對此頗感詫異,因為王云五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并不熟悉的名字,但他們還是選擇了相信胡適的眼光。1921年9月16日,王云五正式出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
許多人把王云五一生最重要的功績歸納為“四百萬”,“四”是四角號碼檢字法,“百”是百科全書,“萬”是“萬有文庫”。而這“四百萬”就是王云五在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時創建的;而胡適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友誼是一種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際遇,正是這種際遇,讓歷史天空中有了一顆顆璀璨星星,也就為人類創下了許多永不磨滅的文化和精神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