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陽

坐在前排、一臉祥和的企業家們也許內心并不平靜,他們身處傳統行業,經營多年,自認為對消費者的想法了如指掌,可正是這樣一群人卻在2015年的春天不得不思索一個問題——如何不被互聯網擊敗。
還有一群企業家,他們仍對電商嗤之以鼻,盡管電商已經連年近三位數的交易額增長,甚至有人在兩會期間扯著嗓子喊出“電商不死,國家難富”,頗顯不合時宜。
如今“互聯網+”的熱潮,讓人再次感到一場變革即將來臨。與以往不同的是,互聯網已從云端落到地面,將那些曾經壁壘頗高的服務產品顛覆,讓提供線下服務的企業有些措手不及。
在人們的吃、用、住、行甚至花錢的方式,都在不知不覺中被互聯網所改造,很多“剛需”行業正在經歷一場革命,這或許是互聯網發展標志性的不同點。
這種改造甚至已經蔓延到地球上歷史最悠久的行業——農業。農業現代化是中國未來必須要實現的目標,這一論斷在今年的“一號文件”和兩會期間都得到了體現。
對此,嘉吉公司董事會副主席康保羅(Paul Conway)十分贊同,他告訴《英才》記者:“盡管很多人覺得農業并不是一個‘高科技行業,但是對于中國這種耕地資源稀缺的國家來說,利用類似‘精準農業(比如精確決定施肥和灌溉量)等各種科技手段,在中國,這對于提高產量十分重要。”
另一家跨國公司SK 集團從四年前就開始關注中國的農業,畢竟中國人口眾多,農業體量巨大。
SK中國區總裁孫子強認為,中國農業種植技術、種子技術、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頻率和強度上以及土地水資源的污染等方面影響到了農產品的品質;另外中國農業在保存、運輸方面的損耗巨大,最后一公里運輸途徑不暢。而SK正在研究這些問題,試圖找到解決辦法并從中發現商業機會。
表面上看,農業與“互聯網+”并沒有太多的聯系。也有人調侃說,“互聯網+”是個大筐,什么都可以裝在里面。在《英才》記者采訪科技精英眼中,無論是農業還是被那些最典型的互聯網公司,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大數據。
甚至有人認為,互聯網不是解決傳統行業問題的手段(足夠低的信息交互成本),依靠互聯網獲取的數據才是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工具。
或許正如馬云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所言,IT的時代已經走遠,DT(Data Technology)的時代正在到來。不可否認,是數據使傳統行業的產品和服務更貼合個性化的需求,從產品、流動甚至延伸到生產制造。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沖擊也正是如此——用最合理的價格提供最理想的服務:錢花得值。
+出行 落地為安
在“風中凌亂”的打車者已經不再擔心了,這歸功于線下打車軟件的犀利。
分享經濟是2014年最火的商業模式之一。在美國,房屋短租網站Airbnb及打車軟件Uber已在資本市場上風生水起,雖未上市,兩家公司如今的估值已達數億美元。而在中國,當然不乏跟進者。以途家和螞蟻短租為代表的旅游類O2O公司、在出租車和專車市場都樂得不亦樂乎卻最終合并的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中國的一線城市也頗受歡迎。
途家創始人兼CEO羅軍告訴《英才》記者,短租類分享經濟想要繁榮發展,供給端必須有大量的存貨,同時市場也需有大量消費需求。對途家這樣的公司來說,中國數千萬套的閑置商品房保證了供給端的充足,另一方面,連年增長的旅游消費規模也印證了中國人在出行需求的旺盛。
那么問題來了:十年前的市場供給、需求也同樣充分,為何分享經濟沒有火?羅軍認為,是移動互聯網改變了這一切。
然而 “互聯網+出行服務”并不能替代線下商業的價值。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匹配需求,而體驗線下的服務。羅軍認為,分享經濟在短租領域僅是為酒店起到了“削峰”的作用,是對酒店的“拾遺補缺”,而不是取代傳統酒店業務。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的分享經濟模式似乎一直都面臨著挑戰。由于信用環境的不成熟,無論是在打車軟件還是短租網站上預訂房間,供給、需求雙方都擔心“逆向選擇”的問題。“分享房間給你,完全放心讓你住,這個(在中國)不現實。”相比與國外完全P2P的平臺,中國的分享經濟必須借助線下的力量,排除信用的風險。
同時,分享經濟模式在中國和全世界范圍內都遭到監管者的質疑。中國的一些城市甚至明確提出,禁止使用打車軟件,而在一些國家,Uber也被禁止使用。但不管怎樣,中國的消費者喜歡看到服務“落地”,對于分享經濟來說,互聯網+概念下的服務內容并沒有發生變化。
+醫療 線下買單
來自法國的Withings公司創始人Cedric Hutchings覺得海南的天氣有點熱,他剛剛結束了在一場討論上的發言,準備和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再聊一會。
“咱們五點的時候在這見。”Hutchings和《英才》記者商量了一個時間。而就采訪的十天之后,Withings在中國發布了兩款智能手表產品。
劉積仁在當天的一次發言中認為,有關于IT和可穿戴設備能夠對整個醫療體帶來巨大的變革。這或許是劉和Hutchiungs為何在會后還要進一步探討的原因。當《英才》記者問到Hutchings是否有合作意向時,他不置可否。
互聯網+醫療的想象空間巨大,投資界正在行動。易凱資本CEO王冉甚至認為,未來不投資健康產業的VC就不叫VC。
“互聯網醫療這個市場,總體上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對投資界而言,下一個十年健康產業的投資機會如同過去15年的互聯網。”王冉告訴《英才》記者。
顯然,由于優質醫療資源的稀缺性,人們希望互聯網能夠讓優質醫療資源的覆蓋面更廣泛,各種網上問診和醫生服務的機構如柳絮一樣一下子飄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