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60年前召開的第一屆亞非會議,以倡導“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改變了世界的模樣。它是亞非民族解放事業的助推機,是不結盟運動的催化劑,更是新型國際關系的孵化器。
60年過去,國際格局天翻地覆。殖民主義壽終正寢,冷戰格局土崩瓦解,亞非國家的使命已由民族獨立轉向謀求發展、爭取更大國際權益,“發展中世界”“新興國家”等熱詞,正是這種歷史巨變的生動寫照。
進入“耳順之年”,萬隆精神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是固步自封,還是升級內涵以適應并協調國際新格局?凡益之道,與時俱進。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萬隆精神應為完成由舊而新的升華,實現從和平共處到共同發展、從求同存異到合作共贏、從兄弟情深到命運共同體的轉變與升級。
由舊到新,需共同發展。在經濟危機陰霾不散、西方主要經濟體陷入低迷的背景下,亞非國家正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發展引擎”和“希望大陸”的別稱,正是這種趨勢的現實注腳。但不能忽視的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也還面臨諸如“中等收入陷阱”等發展難題,要想進一步發展國家經濟、改善國民生活、提升國際地位,亞非各國需擰成一股繩,探尋共同發展的新思維和新路徑,不斷“集體壯大”,進而爭取更令人尊重的國際地位。正所謂有發展才會有實力,“有實力才會有魅力”。
由舊到新,需合作共贏。與60年前相比,西方主導國際關系格局的現實沒有變,亞非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缺少話語權的現實也沒變,但亞非國家的合作卻日益密切,各領域的合作成果層出不窮。可以說,亞非國家的合作共贏既有外來的刺激,又有內生的需求,還有縱向積累的基礎。踩著別國往上爬不是做不到,但沒有哪個國家甘愿做墊腳石,只有合作共贏,才能從根本上降低溝通成本和發展阻力。畢竟,可持續的發展才是良性的發展。
由舊到新,需謀建命運共同體。命相連則運相通。60年來,亞非國家同舟共濟,聯系更緊密,利益更交融。更可貴的是,中國目前已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和出口目的地,東盟國家也即將在今年建成東盟共同體,這些都為亞非國家邁向命運共同體提供了豐厚的現實土壤。畢竟,志相同才能道相合。
習近平主席2015年3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亞洲要邁向命運共同體,如今又在亞非合作的“福地”萬隆提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為亞非各國設定了未來合作發展的坐標,也為萬隆精神由舊到新之變注入了時代內涵。
可預見的是,中國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中國倡議”的不斷推進,中國作為亞非合作“支持者、踐行者、引領者”的角色將更深入人心,亞非合作邁入“新萬隆時代”指日可待。